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98):人間不再有腸癌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06日

【明報專訊】過去整個星期都感到忐忑不安,腦海經常浮現那名不幸因大腸癌離世的年輕女士。才40出頭,美滿的小家庭從此成追憶。我不斷在想:可以避免這個不幸的故事重演嗎?

腸癌是少數可以完全預防的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檢查。雖然政府早年已為全港適齡市民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可是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合資格人士願意接受檢查。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願意為自己防患於未然?現今的大腸癌篩查分開兩個步驟,先以大便隱血測試,決定是否有需要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雖然這設計合乎成本效益而受多國廣泛採用,可是它的技術有相當多缺點,因此減低這計劃的認受度。

首先,大便隱血測試不能夠偵測早期癌症,它於第一期腸癌的靈敏度低於百分之十,正所謂「擲公字」比驗大便隱血更準確!因為瘜肉及早期腸癌往往都不會滲血,所以用隱血測試便會「走漏眼」。雖然大便隱血或可以偵測晚期腸癌,但往往發現一刻已需要動手術、化療或甚至為時已晚,所以現今的大腸癌篩查安排不能有效預防早期癌症。

第二、大便隱血測試的假陽性非常普遍。很多情况例如痔瘡、肛裂、服用亞士匹靈、消炎止痛藥及薄血藥等都會令大便隱血測試出現假陽性,不少人因此做了大腸內窺鏡檢查,結果什麼問題也找不到。

非入侵新技術 助偵測早期大腸癌

其實現今醫學科技已發展了比大便隱血更精準的非入侵性腸癌檢測方法,例如偵測糞便中的致癌惡菌(gut microbiome markers)或腸癌的標誌物(tumor markers)。這兩種方法比大便隱血更有效偵測早期大腸癌,大大減少走漏眼(即假陰性)的風險。但兩種檢測方法也會出現假陽性的問題。

比較兩種先進的糞便檢測科技,我個人意見認為偵測糞便的致癌惡菌比腸癌的標誌物優點更多。因為只有前者可以預測大腸瘜肉及瘜肉復發,加上透過改善腸道惡菌失衡,我們有望減低患上腸癌的風險。相反,檢測由大腸癌釋放的標誌物只能預測癌症,對於檢測瘜肉及減低腸道致癌物就沒有特別作用。以上只是個人從事多年腸道微生態研究的意見,相信不同的專家或者有不一樣的見解。

始終大腸內窺鏡是最準確的方法,結合檢測與治療於一身。但我亦體諒很多人害怕或不合適照大腸。無論如何,我希望先進的非入侵性檢測方法可以鼓勵更多表面上健康、無徵狀的人士接受篩查,它的作用並不是要取代大腸鏡,而是分辨出高與低風險人士,一方面減少低風險人士照腸之苦,同時讓更有需要的人可以及早照大腸。預防勝於治療,終有一天我們會把腸癌變成歷史,令這可避免的惡疾從人間消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