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災難 無情緒非冷血 集氣走出集體創傷

文章日期:2022年08月02日

【明報專訊】人氣男團MIRROR在香港動盪、困難時期,給了香港人放鬆和快樂的泉源;但演唱會一場嚴重事故,令場內近萬觀眾和場外全港市民集體經歷不安、害怕、憤怒。

有人徹夜心悸手震、失眠、嚎哭;但有人表現得很冷靜,可重複觀看舞蹈員受傷的影片,甚至慢鏡細看。為什麼表現如此不同?他們是否冷血、沒有同理心?目睹嚴重事故後,如何面對心中創傷?

看演唱會,大家都抱着愉快輕鬆的心情,沒有想過會有嚴重意外發生。「過馬路會提起精神,留意有沒有危險,但看演唱會是處於一個放鬆狀態,令人放下戒備心。所以突如其來出現這麼恐怖的畫面,衝擊一點兒都不小,影響可能較大。」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形容這事件是「香港人的創傷」。

放鬆時突見事故衝擊更大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亦指,MIRROR演唱會事故的特別之處,是發生在一個放鬆的狀態,人們警覺度較低,「對許多人來說,去紅館睇show是好開心、好興奮的事,但突如其來發生這樣情况,影響會比較大」。創傷事件加上無助感覺與不確定(例如傷者狀况未明),令受眾壓力增加。

鄭寶君曾與不同「鏡粉」談過MIRROR受歡迎的原因,發現「這班人很努力,他們各有不足之處,但他們幫自己找到出路,我想這都是一直以來香港人有的價值——機會、嘗試、付出,所以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受歡迎。我不是忠實『鏡粉』,但我都很在意這次事故」。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不會願意見到一個如此努力的年輕人,因此斷送生命或一輩子承受此事帶來的傷害。

「MIRROR受到香港人關注,他們在2018年出道,之後香港人經歷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對很多人來說,MIRROR在一個動盪時代、困難時期,於心理上給了香港人一些動力和開心的泉源。」麥永接亦指出,這一場嚴重意外,令不少人突然受到衝擊,感覺和反應可能會較大。

驚慌或冷淡因人而異 沒對錯

人為失誤與天災橫禍相比,前者帶來的創傷可能更大,當中引起較多複雜情緒反應,例如驚怕、憤怒、不開心。是次意外在香港發生,MIRROR與香港人有一定關連,人們在現場或在社交媒體看到事發經過,成為「集體經歷」,創傷壓力反應可能較大。麥永接指,經歷或目睹他人嚴重受傷、死亡等創傷事件後,可能會有情緒、生理或心理反應,但情况因人而異。

鄭寶君說她看到影片那一刻,坐在椅上突然往後靠,「呀」一聲同時將手機拿開。「看一次我已經受不了,是因為我太知道他(傷者)會有什麼事發生。我本身對影像很敏感,很快便想像到他之後的路是怎樣,所以我有種好強烈的感覺,就是覺得好可惜。」鄭寶君看到影片後感到不舒服,亦知道傷者未來的路很難行,所以不想重複觀看影片。「我第一個反應是身體傾向不想看,很快想拿開電話,身體告訴我:我想與這件事保持一些距離。」目擊危害生命的意外,出現壓力反應是人之常情。如果認識傷者,擔心和在意程度都會明顯不同。

麥永接表示,創傷壓力反應受多個因素影響,例如與創傷事件暴露的遠近、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親疏、個人創傷經歷、家族遺傳、性格、性別等。

看片後不適勿再接觸

麥永接其中一個病人是MIRROR粉絲,他本身有情緒問題,MIRROR的出現令他變得開心,亦認識了一班「鏡粉」一起追星和應援。近期病情趨向穩定。但他看到意外片段後受驚,當晚出現頭暈、頭痛、作嘔、睡不好等情况;翌日醒來打開電話,再看到別人傳來有關影片,再次頭暈、作嘔,整天感到不適,於是去覆診,並問醫生:「我是不是很病?是不是很有問題?」

雖然傷者不是MIRROR成員,但病人期待已久的演唱會突然取消,令本來已購買門票的他有強烈失落的感覺和空虛,還夾雜複雜心情。病人表示,就算演唱會沒有腰斬,也不會想去看。麥永接向他解釋這是正常反應,其他人看到這些影片都可能有相關的情緒反應。

當面對重大事故或傷害時,有些人會驚慌或僵住不動(freeze),這都是人類原始反應和自我保護機制。但亦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不會很在意,惟各種反應沒有對錯之分,不要因為自己或他人反應冷淡、沒有情緒便覺得是「冷血」、「沒有同理心」,因為每個人對事情的承受程度都不同。

「不過,如看一次(事發影片)已經受不了,那就不要再看,因為這是身體告訴你接受不了。」鄭寶君提醒,本身容易焦慮、有抑鬱傾向或曾有意外經歷的人士,意外片段少不免會勾起身體感覺或反應,相對容易出現壓力反應。

壓力反應:驚慌失眠緊張持續 影響生活快求助

在社交媒體、大大小小的廣告,隨時都看到MIRROR的蹤影,或會令你聯想到演唱會事故畫面,情緒又會被觸動,難道要永遠避開MIRROR的所有事情?

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表示,不論是親身目擊意外或觀看影片,出現短期壓力反應,例如驚慌、影響食慾和睡眠、緊張、胸口翳悶等,一般都屬於正常反應,通常會在數天後逐漸消退,但情况因人而異。如果反應持續且強烈,並影響日常生活如失眠,甚至有尋死念頭,有可能是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需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若急性壓力反應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便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

暫避看相關資訊 多傾訴減壓

假如情緒反應太強烈,應暫時避免收看與事故相關的資訊。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提醒,面對創傷事件帶來的壓力反應,可留意以下幾點:

情緒方面:在受影響人士可接受情况下,鼓勵他表達情感,避免在內心抑壓

社交方面:找朋友和家人傾訴

處理策略:積極解決問題

認知方面:維持正面的世界觀、思考人生方向和意義

倖存者或內疚自責 宜給喘息空間

創傷事件帶來的影響難以一下子抹走,但未必需要過分迴避。即使是創傷後遺症的患者,亦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和心理治療慢慢減低逃避行為。麥永接認為,可以想想如何「集體overcome」。在歌手和傷者的社交媒體留言打氣,大家互相支持都是一個面對方式。

鄭寶君認為,尋求發生意外的原因是其中一個出路,但在追究是否設計或管理出問題的同時,社會大眾可嘗試繼續支持和愛護他們在意的事情,「集氣為他(傷者)送上祝福,或者繼續支持你喜歡的樂隊」。她相信,事故對MIRROR成員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與觀眾相比,他們經歷的傷痛大得多。作為創傷倖存者,尤其是發生在大災難後,通常會問:「為什麼是你不是我?如果我當時這樣做,他就不會出事!」他們往往都有很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學上稱為「倖存者內疚感(survivor guilt)」。

保持規律的日常生活,盡可能生活如常,可能是對自己和MIRROR團隊的一個出路,「繼續支持他們,為了自己和他們好,(我們)要繼續如常生活,令他們少一份擔心和內疚」。歌迷的慰問是重要,但社會大眾也要給予空間讓MIRROR和表演者恢復過來,尊重他們的需要,適應在意外後的身心反應。

情緒支援熱線服務

醫院管理局:2466 7350

香港紅十字會:5164 5040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社會福利署:2343 2255

生命熱線:2382 0000

明愛向晴軒:18288

文:利楚兒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情緒困擾 精神科專科醫生 臨牀心理學家 Mirror演唱會 創傷後遺症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