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坐臀翹肚腩凸 收腹練下肢 1個月重塑線條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06日

【明報專訊】減肥是很多人的「終身事業」,但過程總遇上波折,不少人抱怨最難減下半身!原來脂肪在體內囤積有先後次序之分,肚腩、臀部、大腿是脂肪最易儲存的地方。

除了控制飲食,還要透過針對的運動,重塑腰臀腿的線條。

肥胖主要是身體熱量吸收與消耗不平衡所致。多餘的脂肪會儲存到體內任何地方,但囤積次序有先後之分,除內臟外,下半身就是最容易儲存的地方。康文署認可體適能導師王俊華說:「當開始肥胖時,脂肪往往囤積在下半身,如腰、腹、臀、大腿等;再加上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久坐、懶做運動等。尤其這幾年疫情衍生在家工作模式,令不少人較少出外走動,都有可能增加下半身脂肪的囤積。」

下半身易囤積脂肪

為何久坐一族下半身較易肥?王俊華解釋,站立時,大腿與上半身垂直呈直線,所有肌肉維持着整個人的平衡,所以整體肌肉處於最輕鬆的狀態。坐下時,大腿間接地被提高了,令髖屈肌被迫提高、收緊。坐得久了,髖屈肌及下背肌群就習慣收緊,腹、臀肌肉相對毋須太用力而變弱。從側邊看站立的姿勢,會發現臀部翹起、肚腩突出,形態恍如一隻鴨仔,這稱為「下交叉綜合症」(見右圖)。縱使本身不算太肥胖,但看起來卻好像肚腩大、屁股大,予人下半身肥胖的感覺。想重塑下半身線條,必須做適合的運動來伸展髖屈肌、下背肌,同時強化腹肌及大腿後的肌肉,糾正下交叉綜合症。

帶氧+負重運動 提升基礎代謝率

王俊華表示,要針對減下半身脂肪,必須帶氧運動及負重運動兼備。帶氧運動令熱量消耗,持續超過20分鐘,身體開始進入「燃燒脂肪過程」,脂肪就會減得較多。既然帶氧運動已可減脂,為何又要加上負重運動?王俊華解釋:「近年有不少報告提及,想長期維持某個理想體重,無氧的負重運動尤其重要。只有負重運動才可增加肌肉量,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也隨着提升,有助持續消脂。基礎代謝率是人在休息狀態下維持新陳代謝所需的熱量,當基礎代謝率增強,就算不運動的日子,身體消耗的熱量亦會增加。」身兼柔道A級教練的王俊華指出,柔道是一種全身運動,既是帶氧也有負重缺氧運動,是收下半身的不錯選擇。

■運動塑身

●深蹲、提腿練肌耐力 動作最緊要慢

想收身,王俊華表示要保持運動習慣,再配合節制的均衡飲食,最少1個月,應可收一定效果。

◆收下肢運動

目標:鍛煉肌肉耐力,收緊核心肌肉、臀部及大腿,有助塑造線條

初階版:靠牆深蹲(圖A)

做法:

背靠牆站立,下半身慢慢下蹲,直至腰跟大腿成90度,大小腿亦成90度。維持姿勢以3分鐘為目標,初學者建議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增長時間

次數:每天1次

動作知多啲:

動作理念似平板支撐(plank),屬於等長收縮(isometric)訓練,涉及肌肉收縮但關節靜止的運動,能增強和穩定肌肉,改善耐力和姿勢。靜止時間愈久鍛煉效果愈好

提提你:

動作較簡單,可邊煲劇邊做添趣味。上述初階版持續1至2星期,掌握箇中技巧,便可展開進階訓練

進階版:肌力深蹲

動作一:徒手深蹲(圖B)

做法:

站立,手臂伸直平衡。靠自身肌肉力量慢慢下蹲,直至腰跟大腿成90度,大小腿亦成90度。注意膝頭不能超過腳尖位置。之後下半身慢慢提升,直至企直

次數:

建議30次為1組,每天最少5組

動作二:負重深蹲

做法:

跟徒手深蹲動作一樣,但雙手握着水樽,增加負重及難度。記得動作要慢

次數:建議30次為1組,每天最少5組

動作知多啲:

進階版為慢速度的向心收縮(concentric)及離心收縮(eccentric)訓練。向心收縮是指肌肉用力時,張力不變、長度縮短,促進肌肉力量和爆發力;離心收縮是指肌肉用力時,張力不變、長度伸長,可改善肌力和提升肌肉量

提提你:

1.下半身肌肉稱為「慢肌肉」,慢肌肉的鍛煉模式在於提升耐力,動作以慢為主,以抗衡地心吸力。所以深蹲愈慢愈好

2.練習進階動作時,注意收緊核心肌肉和臀部肌肉。腳趾抓地,量力而為

◆收腹運動

目標:鍛煉腹部肌肉耐力,收緊腹部線條,同時保護脊椎

初階版:躺平提腿(圖C)

做法:

躺平,頭提高,下巴緊貼胸口,眼望腹部,並收緊腹肌;雙腿慢慢提高至自己極限的高度

次數:

提腿動作堅持到極限為之1組,每天3組

提提你:

躺平提腿持續1至2星期,掌握箇中技巧,便可展開進階訓練

進階版:鉸剪腳提腿(圖D+E)

做法:

躺平,頭提高,下巴緊貼胸口,眼望腹部,並收緊腹肌;雙腿提高至自己極限的高度,再緩慢以伸直的腿部做出鉸剪腳動作。左右交替為1下,動作以慢為主

次數:

建議30下為1組,每日重複3組

動作知多啲:

初階及進階動作均屬等長收縮訓鍊,有助增強和穩定肌肉,改善耐力和姿勢。靜止時間愈長,鍛煉效果愈好

提提你:

腿部提得愈高,難度愈低;要量力而為,切勿逞強

運動示範:康文署認可體適能導師王俊華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