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骨折癱瘓 裝機械腳再起步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03日

【明報專訊】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中,被巨型屏幕擊傷的舞蹈員李啟言(阿Mo),受傷至今逾兩個月,據悉意外導致他第三及第四節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多次手術,情况由嚴重轉為穩定。

頸椎不同節數受傷,受影響部位不同。現今醫學有沒有新研究新科技,幫助頸椎受傷患者康復?

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有保護脊髓(spinal cord)的作用。脊髓是由大腦連貫到盆骨的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控制身體各部分活動,如果脊髓受傷會影響神經傳導,令人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

受傷節數愈高 殘疾愈嚴重

頸椎由7節頸椎骨(C1至C7)組成,對應8對脊髓神經(C1至C8)。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牀專業顧問、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指出,如果只是頸椎骨受傷,沒有傷及神經線,未必導致癱瘓。然而一旦傷及脊髓神經,受傷的節數愈高,殘疾愈嚴重。C1至C3受損會導致患者不能呼吸,如果未有及時治療可以致命;「而受傷脊髓以下的所有神經根都會受傷,像一條河一樣,上游截住了,下游就再沒有水流」。

脊髓神經線修復力低 密集難接駁

受損的脊髓可否完全康復,取決於受傷的嚴重程度。羅尚尉表示,就算受傷節數很高,若受損程度不太嚴重,康復機會較大。若脊髓完全受損,即受傷節數以下所有神經都失去功能;不完全受損,受傷節數以下神經功能部分保存。曾有患者因跳水而頸椎粉碎性骨折,「我們心裏有數,他能完全回復正常狀態的機率非常微」;有些只是頸椎脫位,立即做手術,最終可完全康復。他補充,脊髓受損難以治癒,「因為神經線是很複雜的細胞,它們專職做神經傳導,修復能力比其他細胞低很多」。加上脊髓裏的神經線十分密集,要逐條接駁極之困難。

植幹細胞、電極裝置技術未成熟

針對頸椎創傷癱瘓而開發的技術日新月異。羅尚尉說,「大家正在幹細胞上做很多研究,有些文獻顯示幹細胞的早期介入會有幫助,不過未能廣泛使用」。幹細胞就像小孩子細胞,可塑力很高,「放一些『新仔』入脊髓,然後用生物學方法導向它們變成成熟的神經線細胞,但仍有很多技術上問題」。另一種技術是將電極裝置植入脊椎,以電刺激神經,除了可局部鍛煉肌肉,也可讓患者再次行走,但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效果不太穩定。

家用版機械腳數十萬元起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外國正研究用電腦接收大腦信息後連接到患者軀幹,控制手腳或連接機械手腳,協助活動。說到機械手腳,早於2000年已有外骨骼機械裝置面世,但當時的機體笨重,使用範圍也受限。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現時的機械腳已進化得很輕巧,可穿在腳上,幫助患者在平路上行走」。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

機械腳主要有兩個模式。「協助模式」可感受患者輕微活動,機械腳協助慢慢達成正常步態;「全自動模式」讓患者雙腳毋須發力,靠腰部活動指令機械腳完成動作。頸椎受損、中風、柏金遜、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都適用。

鍾致康引述臨牀數據顯示,若患者雙腳本身有少許活動能力,機械腳可以幫助他們較容易重拾正常步態;「即使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完全受損,下半身功能不會復元,機械腳也能幫助活動關節、站立及訓練心肺功能」。機械腳與傳統治療沒有衝突,可同時採用;由於機械腳毋須旁人攙扶,即使腳力較差患者亦可以早一點接受步行訓練,令他們對復康訓練更有信心和成功感,願意持之以恆地接受治療。

不過,以機械腳做復康治療的費用較貴,1堂1至2小時訓練,由1000至幾千元不等;而且準備時間比傳統治療長,每次要花時間量度、調校、安裝機械腳。另外,如果患者腳部有斷骨、傷口未癒合、膝部或腳部肌肉攣縮、骨質疏鬆也不適合用;身體較虛弱和肌肉張力太強的患者亦不適合使用機械腳,需要先做傳統治療。

現時外國推出家用版機械腳,患者有經濟能力並通過考核,可以購置回家使用。一般來說,協助模式機械腳約數十萬元起,功能愈多價錢愈貴,售價可逾100萬元。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