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各位有沒有試過,走在凹凸不平路面或轉彎時,腳踝扭一扭?有些人能靠自然反射擺正腳踝避過扭傷,但有些人卻無法避免扭傷的命運,關鍵在於肌力及腳踝肌肉控制。
若腳踝輕微扭動,沒有痛楚或平衡力變差,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治療。但若扭傷後導致外側韌帶疼痛、關節腫脹或瘀傷,甚至單腳平衡力減低而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正視及接受治療。
韌帶留疤 減關節穩定力
腳踝扭傷常見會導致韌帶撕裂,包括前距腓韌帶、後距腓韌帶、跟腓韌帶,嚴重更會引致腓骨或腳掌第五腳趾骨折。拗柴常見副作用還包括因為韌帶拉扯或扭傷壓力,而導致腳踝及腳掌關節錯位。基於關節錯位及韌帶扭傷,本體感覺變差,平衡能力因而減弱,踝關節變得繃緊,引致反覆拗柴,影響日常活動,例如上落樓梯、蹲下等腳踝需要較大活動幅度的動作,腳踝前方會出現「頂住」的感覺,這關節活動限制未必會隨時間或休息改善,而需要以運動與手法治療協助恢復。
韌帶可以隨時間修補,但不等於能夠完全修補,可能會留有疤痕,因而減低韌帶維持關節穩定的能力。此外,缺乏適當痛症治療及運動復康,本體感覺、單腳平衡力、腳踝力量等都會相對減弱,增加再次扭傷腳踝的風險。
透過物理治療評估患處疼痛程度、韌帶鬆弛度、足踝關節活動幅度、腫脹程度等,以衡量關節結構復元或受傷程度。除關節結構評估外,物理治療師亦會測試患者腳踝穩定度、單腳平衡力及下肢力量等,以加快恢復日常生活功能。若患者需要重返運動賽場,治療師亦會評估、改善其轉向能力、運動時着地平衡力等,確保減低再次受傷的風險。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痛症評估服務,詳情可瀏覽bit.ly/3TMFyD4或致電2783 3616。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蘇文浩(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