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14):我們的下一代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資助醫科生海外交流、人道救援

上星期四,我出席了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的一個獎學金面試。這獎學金的目的是資助品學兼優的醫科生未來6年到海外交流及參與人道救援工作。今年參加選拔的同學有不少是應屆狀元。當日面試題目範圍十分廣泛,除了個人抱負外,還有生命倫理、俄烏戰事、社會政策、領袖質素及人際關係等。

一般人以為讀醫的同學都是尖子,不免有點趾高氣揚。但出乎意料,這些同學雖然成績優異,但沒有半點恃才傲物的態度。還記得一名同學對我們說:「其實每個讀醫的同學都是中學第一名,但這都是過去式,以為自己高一等是不可能有進步的。」

當談及個人抱負,我欣賞每個同學都懂得要時刻提醒自己毋忘初心,因為他們明白現實世界總有太多際遇,容易令人放棄理想與原則。

讀醫的學生只顧書本、活在象牙塔裏嗎?其實他們都關心世界動態及社會時事。我喜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這正是我們需要建立的共融社會,讓持不同意見的人懂得彼此包容。

非溫室長大的小花

我感到最有趣的話題是要他們思考如何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例如如何和好大喜功的上司及不合作的同事相處。可能他們仍在求學階段,未必想像到職場中的鈎心鬥角、爾虞我詐,但難得的是他們明白現實工作環境中一定有不理想的情况出現,但都抱持非常正面的態度,願意嘗試和不同的人合作和相處。

這次面試令我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並不是溫室長大的小花。他們知道今天社會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但仍然選擇留下。我相信這些優秀的年輕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好榜樣。就讓我們以身作則,在學醫的路上與他們同行,栽培更多仁心仁術的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隔周刊出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