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醫德

文章日期:2022年10月17日

【明報專訊】近日新冠疫情稍見緩和,許多朋友都靜極思動,為了一舒過去數月的悶氣,不約而同搞了許多聚會。雖然在外聚餐還須遵守每枱人數上限的法令,但在飯店找個房間,筵開三數桌,也足夠讓一班朋友歡聚一堂,談天說地。

最近一個醫生聚會,眾老友多時不見,自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更少不了近日醫生濫發「免針紙」的大熱新聞。一貫嫉惡如仇的老張,義憤填膺地說此等醫生視法律如無物,更罔顧公眾安全,無視免打針人士容易受到感染,再傳染別人,實令醫生蒙羞,是醫學界之恥,必須嚴懲。老李附和說,若醫生為了金錢而做出違法兼害人之事,那和「賣丸仔」沒多大分別。老王一向特立獨行,看法與別不同,認為有些醫生未必是為了錢,只是和政府「政見不合」,「敵人贊成的,我們就要反對」,政府推出疫苗注射,他們便利用「免針紙」配合一些人的杯葛行動。

眼見他們愈說愈興奮,我忍不住提醒眾老友,個案可能已經進入司法程序,不宜就個別事件作深入討論。老許意猶未盡,吭聲道:「月旦個別案情不可以,討論醫生的醫德成不成?」於是大伙的討論便轉到醫德這大題目。

醫德,簡單來說是醫務人員處理和病人以及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道德準則,所謂「病家求醫,寄以生死」,病人把健康甚至性命寄託給醫者,醫者亦應以維護病人的最佳利益為依歸。可是醫者要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有醫德?醫學院上的醫德課程,參考對象遠至數千年前的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近至現代專研醫學倫理和醫德的學者,都是來自西方。那麼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培育出來的醫者有沒有講述醫德?當然有,而且討論得很深入和具體:隋唐時代世稱「藥王」的醫學家孫思邈,所編著的《備急千金要方》,對醫者的行為德行規範,已有詳盡闡述。書中第一卷〈大醫精誠〉便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無欲無求 懷慈悲之心

根據孫藥王的教誨,具品德醫術的醫生治病,一定要無欲無求,有慈悲同情之心。對所有病人,不論種族、貴賤、賢愚、貧富、老幼美醜,是仇人還是親人,都一視同仁。治病時要不避艱辛,全心全意地去救護病人。只有這樣才能稱作好醫生,反之就是害民的大奸大惡。

藥王對醫者行為準則的解讀十分全面,單是「無欲無求」一項,便點出了許多醫者弄到醫德有損的癥結。單是看醫務委員會審結的案件,不少都是因為醫生為了錢做了不應做之事,例如濫做手術,或做自己力有不逮的手術。有些醫生不貪財,是否便可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答案卻是未必,因為還有其他欲求,例如為了維繫和病人關係而濫發病假,那是為了滿足「人情」慾;對病人上下其手作非禮之舉,更是因為給色慾蒙蔽了理智。

人有七情六慾,要做到無欲無求,醫生須做到擇善固執兼警覺強,都是知易行難的修為。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