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執筆當日我正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辦的亞洲腸道微生態科學會議,除了那些仍然受防疫政策限制出入境的地區外,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學家及投資者都參加了這個盛會。
是次會議之所以吸引眾多專家參與,是因為近年來腸道微生態的創新科技一日千里,例如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剛剛批准某醫藥公司以新科技把腸道菌群製成藥丸,醫治一種可以致命的惡疾。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腸道微生態再不等同益生菌補充劑,我相信它的醫藥價值深不可測。投資者估計腸道微生態的市埸,將會於5至6年間由現時的3億美元上升至13億美元,而亞洲更是一個未開發的市場,有實力的微生態科技發展公司寥寥可數。
措施方便旅客、照顧民生
當然,要成功舉辦國際盛事也需要天時、地利及人和。泰國一向給外界印象都是非常友善,雖然受到近年反政府示威及新冠疫情打擊,這個國家很快又重上軌道。從踏出飛機一剎那,我所見所經歷,全都是方便旅客、照顧民生及以人為本的措施。他們沒有採用嚴厲的法規,但我所見的泰國人都十分自律,例如在公共地方人人都佩戴口罩。雖然我不懂泰文,但過去數天我愛上了泰國電視節目,因為他們不會早晚不停地報道一大堆數字,或作出重重複複的宣傳呼籲,我相信某程度是反映這地方對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今次科學會議,最令我鼓舞的就是來自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科研團隊報告。他們確認了我們於大腸癌研究所發現的致癌惡菌,進一步肯定我們利用檢測糞便某些惡菌基因(stool microbiome cancer biomarkers),能夠有效評估患上大腸癌及預測瘜肉復發風險。我們雙方正積極探討合作研究,以精準醫學去量度多種疾病的風險指數,期望不久將來可以利用一個簡單的糞便樣本便能夠預測人體的健康狀况。
席上多名亞太區投資者鼓勵我們的科研團隊移師至當地發展,因為他們的市場比香港大得多。科技發展是分秒必爭的競賽,香港雖有粤港澳大灣區概念,但何時能夠把這個一體化的概念落實,把尖端醫學科技應用於逾8000萬人口呢?國家政策及大方向是清晰的,如何解決「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