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基層醫療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28日

【明報專訊】討論了不下十數年,經過無數次「議而不決」,本來準備推行又擱置的「基層醫療改革」,在市民心目中可能已經像「狼來了」一樣,聽得多了會變得麻木。政府不斷推銷「基層醫療」概念,卻無實質行動,市民本來聽過便算,也沒有什麼期望,但今年新特首的施政報告,似乎強調「推動基層醫療」的決心,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重預防、早治療」方針重整醫療體制,並成立「基層醫療健康管理局」。

全科醫生擔任守門人

推動基層醫療,政策固然重要,成立管理局應該也有幫助,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稱職的基層醫生。可能是自小接受英式醫學教育太根深柢固,總覺得英國小說裏的小鎮醫生或鄉村醫生,正是我們需要的基層醫生。他們不是什麼專科大國手,而是平平實實的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簡稱GP)。英國實行國民保健制度,醫療費用由國家支付。偏遠小鄉鎮人口稀少,單憑稅收,實在承擔不起每個範疇都有專科醫生,而且經濟效益低,兼浪費資源與人才,所以偏遠鄉鎮只有GP駐守,他們經過全科訓練,十八般武藝皆能,應付到大部分小毛病,也能夠憑望、聞、問、切來斷定病人情况是否嚴重,有無需要轉介到城市的醫院。他們作為守門人(gatekeeper),為英國醫療系統省回不少開支,也保障了偏遠鄉鎮巿民的健康。

最近正觀看英國電視劇Doc Martin。馬丁本來是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但不知何故竟患上血液恐懼症,連為病人抽血也感到惡心,唯有放棄外科,到英國西南端的一個小鎮當GP。身為鎮內唯一醫生,馬丁遇到的個案包羅萬有,包括皮膚病、耳鼻喉科病、不同程度的創傷、心肌梗塞、中風以至為孕婦接生等,大大小小都由他一手包辦處理,儼然是全鎮的健康支柱。

有人說,現代發達地區的醫療服務愈來愈昂貴,原因除了人口老化及藥物儀器價錢飈升之外,醫護人員太精專也是原因之一。單看醫生培訓,專科之後還有亞專科(sub-specialty),由醫學院起計,培養一名專科醫生起碼13年,若再鑽研亞專科就更長,動用的社會資源更多。要是社會風氣令所有醫學生都要當專科,專科醫生大增,但沒有守門的基層醫生,市民對專科的需求亦會同步增長。傷風咳嗽看呼吸專科,輕微頭痛看腦神經科,肚子痛看外科專科等,醫療支出怎會不節節上升?這正是一些例如美國等發達國家,醫療經費龐大得令人咋舌的原因之一,他們需要的,可能是多一些像馬丁那樣的醫生。

回到Doc Martin劇集,主角雖然醫術精湛,但不善於溝通,和病人討論病情時太過「言簡意賅」,被投訴態度不好,醫務委員會要派員監察他的臨牀態度(bedside manner),並警告他若不改善可能會除牌。看來要做稱職的「守門GP」,除了醫術高明,懂得諸般武藝外,溝通技巧也是必備條件。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