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18): 給孩子一個希望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12日

【明報專訊】「我的孩子有自閉症……」不少父母為這個問題感到徬徨、焦慮及無助。我雖然不是兒童精神科醫生,但是以下故事卻是一個父親的憶述:

Brian(化名)小時候是一個很乖的BB,甚少半夜大叫大哭,所以太太從不需要捱更抵夜去照顧他。當其他小孩子已經懂得叫爸爸媽媽及開始用說話表達自己的需要,Brian只會發出沒有意思的聲音,我們經常要猜他要什麼。他經常自得其樂,獨個兒玩了大半天也不會鬧情緒。Brian到3歲還是不太懂說話,也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直至Brian到了5歲才被診斷患上自閉症,醫生說沒有藥物可以治療這個情况。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希望可以早點為Brian及早預防這個問題,究竟是否我們疏忽了什麼?

統計數字顯示香港每1000個兒童便有2個患上自閉症,我相信真實個案遠超過以上數字。以美國為例,每50幾個兒童便有1個有這個情况。

有研究指出自閉症是大腦發育出現問題,而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是影響大腦發育的重要元素。就以控制情緒的一種神經遞質血清素(serotonin)為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腸道菌群(gut microbiome)製造 ,然後經血液運上中樞神經系統。

中大醫學院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早前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發展不健全,多種影響大腦發育的菌群並沒有跟着兒童一起成長。以1個5歲的自閉症兒童為例,我們的研究顯示他的腸道微生態還是停留在1歲階段,多種影響大腦發育的菌群並沒有發展成熟。

驗嬰孩糞便 預測患自閉症風險

這個研究結果有非常重要的啟示:第一、透過檢測嬰孩糞便,我們可以預測他們將來患上自閉症的風險,而採集嬰孩糞便比抽取血液更為方便可行。要精準預測自閉症,我們正在建立龐大的生物樣本庫,並利用先進技術(metagenomics and metabolomics)分析菌群的基因及功能,目前我們已經儲存了超過1萬個來自孕婦及嬰兒的樣本,希望短期內可以為社會提供精準的診斷服務;第二、如果能夠及早改善那些屬於自閉症「高風險」的幼童的腸道微生態,我們或可以預防自閉症的出現。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三歲定八十」原來並不是迷信,其實由出生至3歲所形成的腸道微生態可以影響往後一生的健康。除了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之外,我們需要研發更有效方法為高危一族的兒童改善他們的腸道微生態,我們正在研究利用「腸道菌群移植」及「活菌藥物」(live biotherapeutics products, LBP)治療自閉症及一系列疾病。

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為所有初生嬰孩透過糞便篩查自閉症,這個問題或可以完全預防。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大醫學院院長)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