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提及頸痛,大部分人首先聯想到肌肉拉傷,另外就是頸椎椎間盤發生毛病,甚少人知道可能與頸椎小面關節有關。
小面關節位於脊骨左右兩側,與每塊脊骨連連相扣。它雖然體積細小,但我們能夠前傾後仰、左右彎曲,小面關節功不可沒,尤其是頭部能夠多角度靈活轉動,每塊頸椎小面關節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當頸椎小面關節錯位,有可能在頭部轉動至某一位置時觸發痛楚。有時,痛楚不局限於肩頸,還可能延伸至手臂等位置。
「低頭族」高危 痛楚延至手臂
身體受到撞擊例如遇運動或交通意外等,都有可能造成小面關節移位,但更常見是日常生活姿勢不正確。在這個電子世代,我們工作經常使用電腦,閒暇也頻頻與手機為伴,如沒有注意姿勢,往往便成為「低頭族」。一個成年人頭顱重達數公斤,當保持頸部垂直,讓頭顱與肩膊在同一垂直平面上,頭顱重量便由肩膀協助分擔。可是,當頭部向下垂,頭顱重量便大部分落在頸椎上,那小小的小面關節不堪承受負荷,容易移位。
儘管小面關節引發的頸痛並不罕見,卻容易被人忽略,即使造影檢查如X光或磁力共振,由於它體積細小而不容易被發現。不過,小面關節比較接近皮膚表面,所以透過觸診,可以檢查到頸椎小面關節有否發生毛病。值得一提的是,小面關節移位除了可在頸椎發生,也有可能在胸椎及腰椎出現,但由於它們彎曲轉動幅度不如頸椎般大,即使移位也未必如在頸椎般容易引起痛楚。
找對了病因,便對症下藥處理小面關節移位。除了處理痛楚,亦可透過物理治理協助小面關節復位。不少頸痛患者習慣找人以外力扭動頸椎關節,此舉甚為危險,有可能傷及頸椎血管,造成嚴重併發症。
治療只是一時,預防小面關節毛病甚至頸痛的長遠之舉,是鍛煉及強化肩頸肌肉,讓它們更有力地支撐頸上頭顱。此外,「不要低頭」是面對困境的格言,也是使用電子設備時需要緊記的金句,免得頸椎承受過大壓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