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虛弱 天冷誘發喘鳴 溫腎健脾肺 防寒哮突襲

文章日期:2023年01月02日

【明報專訊】入冬天氣轉涼,容易誘發咳嗽氣促、哮喘一類疾病。中醫認為哮喘病機為本虛標實。哮喘之根本在臟腑虛弱,以致痰飲內伏,一旦遇到環境變化、致敏原、感染等誘因,引動伏痰,便會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哮鳴等症狀,嚴重甚至可導致窒息、缺氧而危及生命。

哮喘的中醫治療宜根據病程階段及臨牀症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總結歷代醫家對哮喘的認識,均離不開「痰」字。痰既可指是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是抽象概念,是指無處不在,由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因為肺、脾、腎臟虛弱,令水液運化、輸佈失常,可形成水濕、痰飲。在肺脾腎虛、痰飲內伏的基礎下,當外感風寒、飲食生冷、吸入致敏原、情緒激動時,均能誘使哮喘發作。在哮喘發病時由於痰濕蘊結,妨礙氣機運行,可致肺氣通暢不利、宣降失常,出現呼吸困難、氣道壅塞等。若有形之痰停積於肺,可妨礙呼吸通氣,出現呼吸急促、痰鳴如吼等。

急則治標 驅風散寒溫肺

遇寒而發的哮喘,多為「寒哮」,常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喉間痰鳴,甚則呼吸困難,並在呼吸時聽到高頻的哮鳴聲,提示氣道變窄。此外還可出現怕吹風、痰清質稀、舌體腫脹、舌苔白滑、脈緊等。在寒哮發作期間,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採用驅風、散寒、溫肺、化痰的方法,紓緩氣管收窄,化痰平喘,常用方藥包括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桂枝、乾薑、細辛、地龍等。

緩解期調養 有望斷尾

哮喘反覆發作的患者,當咳嗽、喘促未見發作,病程即進入「緩解期」階段。雖然患者在哮喘緩解期通常沒有病徵,但中醫認為此時正是調整臟腑功能的關鍵時機,切勿忽視。只要通過調養使臟腑機能健旺,便能減少之後哮喘發作機率,甚至可令哮喘終止發作,即一般人所稱「斷尾」。哮喘緩解期的中醫調治重點,在於補肺、健脾、溫腎,目的為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機能,防止痰濕蟄伏。

補肺:杜絕痰濕積聚

中醫的臟腑生理認為肺臟有「行水」作用,負責水液的輸佈、宣發和肅降,將水液敷佈全身。當肺氣不足時,由於體內水液不得輸佈,因此水液停聚而逐漸形成痰飲的「夙根」。此時通過補益肺氣,有助通調水道,杜絕痰濕積聚。臨牀常用的補肺方劑為玉屏風散,由黃芪、白朮、防風三味中藥組成,有益氣固表、補肺脾、祛風的作用。

◆肺氣虛常見表現:乏力、容易氣促、容易患傷風感冒、怕吹風畏寒、無故自汗

健脾:改善水液運化代謝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臟負責飲食及水液的運化,即飲食的消化、吸收、代謝、排泄功能。脾胃氣虛,運化無權,飲食不能正常完成消化代謝,容易衍生痰飲、濕濁一類病邪。痰濕除可令人出現食慾不振、脹氣、腹瀉、浮腫等表現,無形的痰濕還會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例如痰濕阻滯局部經絡可引起痛症,痰阻心竅可導致意識模糊,痰濕蘊肺可導致咳嗽氣喘等。

要防止痰濕生成,維持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至關重要。對脾胃虛弱者可採取補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常用方藥包括六君子湯、黨參、淮山、扁豆等,通過增強脾胃功能而改善水液運化代謝的能力,從而使痰濕不生。

◆脾氣虛常見表現:體力不支、面色蒼白、消瘦、無胃口、腹瀉、舌體腫脹胖大

溫腎:助排出多餘水濕

中醫認為腎臟在水液代謝方面也擔當重要角色。腎主水,腎臟的氣化作用有利於泌別清濁。在腎陽的驅動下,水液之清者將可被身體利用而濡養周身,水液之濁者將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是謂泌別清濁。若腎陽虧虛,腎臟便無法發揮正常溫煦和氣化作用,以致過多水液積聚體內,形成痰濕。老年人及幼兒由於腎氣不足,皆容易出現哮喘問題,在調治方面要特別考慮溫腎。部分幼兒當長大後,因腎氣逐漸充盈,溫煦和氣化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機會逐步擺脫哮喘。

哮喘患者可通過溫補腎陽,推動腎臟氣化水液的能力,有助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避免其醞釀為痰飲。臨牀常用的溫腎方藥,包括金匱腎氣丸、續斷、制附子、冬蟲夏草等。

◆腎氣虛常見表現:全身畏寒發冷、腰膝痠軟、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夜尿清長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溫腎 腎臟 健脾 肺臟 哮喘 醫食因緣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