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好自己 平靜處理難題 陪家人走出情緒風暴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06日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失眠 情緒病 精神科 壓力 情緒 焦慮 抑鬱 精神疾病 精神健康 情緒診所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