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來一齣拍了超過10年的電影,因種種原因無法公映,引發了網上網下許多議論。其中一個爭議點,是片中主角有沒有同意讓她們以往的言行舉止以電影方式公諸於世。我有幸觀賞過電影的試映,當時只覺電影拍得很不錯,導演和拍攝團隊都很認真很有誠意,後來發生的事件,實令人感到可惜。
影片的是是非非,我作為局外人,當然很難置評,但有關同意書的報道,卻令我聯想到過去數十年間,病人在醫院簽署的同意書(consent),經歷了不少滄桑轉變。今時今日,病人簽署的不單是「同意書」,而是「知情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即是說,要病人書面同意接受一個例如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案前,醫生有責任告訴細節,讓病人清楚明白治療性質、效益、風險,以及其他可代替治療方案,包括各種方案利弊,讓病人在絕對知情下作選擇。
回想數十年前的醫療文化,醫生對待病人,往往採取「家長式」、「醫者父母心」姿態,醫生做的一切,都是為病人好,所以病人要言聽計從,不應挑戰醫生的權威;醫生認為要動手術,病人便乖乖的簽手術同意書,知情不知情是次要。當然,遇上細心的醫生,會向病人講解清楚;但亦有病人手術完畢,還不清楚自己動了什麼手術。我當外科實習醫生時,曾目睹有面部患癌腫的病人,給醫生割去了半邊面頷,剩下一個可直視口腔、上顎、舌頭和牙齒的大洞。原本計劃是待手術傷口平復後,用植皮方法掩蓋這個洞,但術前並沒有詳細向病人解釋手術性質,也沒有說明復元方案。一直到病人術後康復得差不多,可以自己起牀,到盥洗間照鏡時才知道自己面目全非。當時我在病房工作,還記得病人看到自己恐怖模樣時的尖叫聲。後來病人在病房自殺身亡,這事件對初出茅廬的我,留下了震撼的回憶。
「水喉鐵」插食道?
當年的醫生權威,的確可以影響病人簽署任何同意書。同樣地,要是醫生基於種種原因,不樂意為病人動某種手術,但又擔心干犯醫療疏忽,亦可引導病人拒絕手術,甚至拒絕入院。當年最經典例子,是應付懷疑鯁了魚骨病人的伎倆。大部分這類病人,魚骨已吞下肚裏,只是在吞嚥過程中弄傷了咽喉或食道,令病人有魚骨還卡在喉嚨的感覺。接收這類病人入院,要安排許多檢查,包括食道鏡檢查,但往往沒有什麼成果,很不受前線醫生歡迎。當時見有些師兄接收病人時,會告訴病人鯁了魚骨,食道鏡檢查是必須,檢查時把一條粗長如「水喉鐵」般的儀器(當年還未有利用軟性窺鏡,不過以水喉鐵形容食道鏡也算誇張)插進食道,間中會弄穿食道,引致嚴重併發症。病人聽了焉能不驚,大部分馬上簽署「DAMA」(discharge against medical advice,不遵醫囑自動出院)書,於是醫生省了事,即使病人真的因魚骨卡在喉嚨出了事,又不用擔上干係,何樂不為?
時代改變,以往一面倒的醫患關係已不復再,「知情同意書」的確增加了病人的保障,但亦大大增加了醫生工作量,無可避免地增加了醫生人手的需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