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缺醫生,似乎已是社會的共識。政府和輿論壓力下,以往因種種原因反對輸入外勞醫生的聲音少了許多。的確,人口老化加上病人對醫療服務質素的要求,令醫療人手需求有增無已。有人以為新的醫療科技可以改善情况,誰知大謬不然,新科技可以令診斷和治療更精準,但大多不會節省醫生時間,有些更因為操作繁複,反而有相反效果。
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是整體醫療人手短缺,缺的豈止是醫生。可是不論政府、醫管局,甚至市民大衆,都把重點放在「醫生人手不足」、「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到私人市場」、「引入外地畢業醫生來港執業」等以醫生為主體的題目上,似乎忽略了醫療服務的其他成員。事實上,護士和醫院病房支援工作者(supportive staff)人手短缺,嚴峻程度可能比醫生短缺不遑多讓,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醫生不足成焦點 護士短缺無人理
不論公立或私立醫院,很少因為缺乏醫生而減少收症病牀,但因為不夠護士導致院方需要減牀,或索性關掉整個病房,甚至把部分手術室或深切治療部暫停運作,卻時有發生,在歐美尤其多見。曾經住院的病人,都了解護士服務是何等重要,甚至可能覺得護士比醫生重要得多;對他們來說,每天頂多見醫生三數次,每次短的只是驚鴻一瞥,長的也只是數分鐘。護士卻是整天照顧他們,向他們噓寒問暖的人,在他們心中,兩者比重不言可喻。
我在新生兒深切治療部(NICU)工作了差不多一輩子,眼見NICU的病嬰,不少是體重數百克的極度早產兒,有些是患了多器官衰竭,在死亡邊緣掙扎的嬰兒。一般未經過有關培訓的醫護,連觸碰這些病嬰也心驚肉跳。全仗一班經驗豐富兼盡心盡力的專科護士,日以繼夜看護照顧,以及有需要時爭分奪秒的搶救,很多病嬰才得以存活。要是護士短缺令NICU人手不足,這些嬰兒真不知如何是好。
所有醫療機構,不論公營私營,都苦於護士人手短缺,有關當局的反應卻未如人意。大學醫學院因為醫生短缺數次增加醫學生學額,護士生卻沒有加;為了引進外地醫生來港執業,政府和醫管局都下了許多工夫,但引進外地護士卻連「只聞樓梯響」也說不上。還記得有關人士曾向我出示數據,顯示未來數年護士人手充足,毋須杞人憂天。怎知言猶在耳,現在許多醫療機構都為招聘不到護士而苦惱,私家醫院加薪挖角已不是新聞,更有醫院因護士不足而無法開展部分服務,苦了的都是病人。要濟燃眉之急,引入外地護士似是唯一方法,我曾到中東國家醫院交流過好幾次,那裏的護士差不多全是外勞;英、美的外勞護士也不少,但反觀香港,囿於重重障礙,包括護士管理局訂下的嚴格要求,外地護士能來港工作的絕無僅有,現在鬧護士荒,看來是時候檢討如何拆牆鬆綁,容納有意來港的外地護士。
除了醫護外,對學歷和培訓要求較低的病房支援人員,例如病房助理等,一樣是供不應求。這類工種屬厭惡行業,薪酬普遍偏低,有關當局應正視短缺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解決醫療人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