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得smart:讀懂營養標籤 選擇更有營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10日

【明報專訊】每次選購食物,如果你有觀看包裝背面,會看見一個表格,是有系統地標示營養資料的營養標籤。營養標籤提供很多營養數據,想食得健康及作出更好選擇,就要懂得閱讀營養標籤。

須列出能量及7種營養素

法例規定,營養標籤須列出能量及7種指定標示營養素,即蛋白質、總脂肪、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碳水化合物、糖及鈉,總共「1+7」數值。能量可採用千卡(kcal)或千焦(kJ)作單位,成人每日攝取約2000千卡能量,並以低脂低糖低鈉高纖為原則,總脂肪每日攝取上限為60克,飽和脂肪為20克,反式脂肪為2.2克,糖為50克,鈉為2000毫克。

那麼,要如何根據營養標籤知道攝取了多少營養素呢?以一罐330毫升汽水為例,營養標籤顯示每100毫升有10.6克糖,簡單乘算3.3後得知,喝了這罐汽水後將會攝取近35克糖分,已佔了一天50克上限的七成,當天飲食必須小心其他食物中的糖分了。

可是,在超市選購食物時,看見營養資料上一堆數字,如何解讀呢?

首先,要知道食物參考量。100克或毫升是最易對比的單位,指每100克或毫升內含多少能量及營養素。「每食用分量」則是由製造商自行決定,因此沒有統一標準,例如1盒餅乾有10包,每包有5塊,每食用分量可以是5塊,即1小包餅乾。而「每包裝」則只有一個食用分量,例如1盒236毫升飲品。

然後就要學懂換算比較。要比較兩款食物,如果營養標籤上是用相同食物參考量,例如每100克,就可直接比較標籤上數值。然而,如果兩種不同的每食用分量,就要計數了,例如A牌每食用分量50克,有7克脂肪;B牌每食用分量40克,有6克脂肪。以100克作為換算比較,100克A牌(100/50×7)有14克脂肪,而100克B牌(100/40×6)有15克脂肪。換言之,若想攝取較少脂肪,A牌是較好的選擇。

勿單以營養聲稱為選擇準則

營養聲稱(nutrition claim)則是食物包裝上強調食物含某些營養特質的句子,受法例監管,必須符合特定條件。可分為3種,分別是:營養素含量聲稱、營養素比較聲稱,以及營養素功能聲稱。不過,不要單獨以營養聲稱作選擇準則,同時閱讀標籤,方為上策。

營養素含量聲稱,與食物營養素含量有關,例如高鈣、低脂和無糖等;含量聲稱共分為5大類,分別是高、低、很低、來源及不含。舉例,低糖指每100克/毫升中含不超過5克糖;高纖則是要固體高於6克,液體高於3克纖維;蛋白質來源為固體高於6克,液體高於3克蛋白質。

營養素比較聲稱,有較高及較低兩種,指是比同類食品中某營養素含量多或少超過25%,例如較高膳食纖維的餅乾,就比其他同類餅乾高不少於25%膳食纖維。

最後是營養素功能聲稱,指某種營養素對生長、發育及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的生理角色,例如鈣有助鞏固骨骼生長、維他命C可以促進鐵吸收、蛋白質有助於構成和修復人體組織。市民亦可於食物安全中心網頁上找到其他可接受的功能聲稱。

總括而言,善用營養標籤可有效幫助需要注意營養素攝取量的人士,特別是三高患者,高血壓人士需要選擇低鈉減鹽食物,高膽固醇人士要選擇較低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食物,糖尿病人士則選取低糖及高纖食物為佳,幫助自己從飲食選擇着手,更好管理慢性病風險。營養聲稱則有助快速參考該食物比同種類食物突出之處,但我們同時必須詳細閱讀營養標籤,實行三低一高原則,選擇比較健康的食物。

文:余韋樂(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相關字詞﹕營養聲稱 食得smart 營養標籤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