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搽類固醇 香港腳爆發抓狂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24日

【明報專訊】天氣溫暖潮濕,雙腳痕癢又脫皮,是不是「香港腳」來襲?

足癬外用藥品繁多,成分各異,即使同一品牌都有不同劑型,到底哪一種才適合自己?明明已經用藥,香港腳為何反覆發作無法根治?小心長期亂用「消炎」藥膏,反加速真菌增長,令病情惡化!

俗稱「香港腳」的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坊間藥房可找到很多外用膏藥處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董吳以晴表示,對付症狀輕微的足癬,首選外用抗真菌藥物,塗抹在患處,這類外用藥物毋須醫生處方,但有部分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售賣。

首選殺真菌外用藥

「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卻不能直接殺掉。」市面上能殺滅真菌的藥物大部分屬於唑類,「英文名字最後帶有azole的藥物都屬於唑類,例如咪康唑(micon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異康唑(isoconazole)等。它們每一種成分都有點不同,但藥理相同」。其他能殺滅真菌的非唑類抗真菌藥,還包括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及阿莫羅芬(amorolfine)等不同種類。

細選不同劑型 切合個人需要

另一種治療香港腳的藥物tolnaftate,則屬於抑制真菌生長,這類藥物用於初期能見效,但較容易復發。吳以晴建議首選唑類或特比萘芬等能殺滅真菌的藥物。至於哪一種成分最有效呢? 她指因人而異,「通常建議病人要試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皮膚和所感染的真菌略有不同,其實都是trial and error」;加上市面上有不同劑型,如藥膏、噴霧、乾粉,要視乎病人症狀、使用便利度及接受度來選擇。

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前記得先清洗、抹乾腳部,再將藥品均勻塗抹在感染處及其周圍,尤其是趾縫,最容易出現脫皮和痕癢。吳以晴列舉現時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乳膏:通常是白色,cream狀,比較滋潤

•凝膠:透明或半透明,油分較乳膏低,比較清爽

•軟膏(油膏):比較油膩,適用於皮膚乾燥、脫皮患者

•噴霧:使用方便,不沾手,可噴於鞋子或襪子裏;比較乾身,不適用皮膚較乾、脫皮患者

•乾粉:以水溶解後浸泡,比較清爽,香港較少見

症狀消失 也須完成療程

除劑型外,藥效長短也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terbinafine標榜每天使用1次,1星期即可痊癒;而其他藥膏,藥劑師通常會建議用3至4星期,或待症狀消失,再使用1星期」,確保所有真菌都被殺滅,減低復發機率,亦會根據病人情况調整用藥。吳提醒,最重要是堅持完成整個療程,「很多人塗2天,覺得沒效就停下來,其實不是藥膏沒用,而是還沒有使用到能夠發揮效用的程度」。另外,即使症狀已經消失,仍應該完成整個療程,不然會有復發風險。

舊式藥物水楊酸 無法殺真菌

以往治療香港腳的舊式藥物,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吳以晴指出,水楊酸主要用途是去角質,無法殺滅真菌,現在較少用,「有些病人因角質增生變厚,藥物很難滲透至皮膚裏面,此情况下便會採用水楊酸來輔助治療」。這些通常是二合一複方藥物,除水楊酸外,還加入硼酸(boric acid),用於抑制真菌生長,治療香港腳。不過,去角質成分較刺激皮膚,病人或出現過敏、輕度燒灼感、發紅或痕癢等副作用,通常不建議作為第一線的療程。

長用類固醇反加速真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的外用類固醇藥物,雖然可用於初期消炎、止痕,但吳以晴不建議長期用於治療足癬,「類固醇是消炎的藥物,能幫助止癢消炎,但類固醇不是用於抗真菌;若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加速真菌增長,隨時可能令香港腳或真菌感染的情况惡化」,特別是治療足癬的療程通常較長,故千萬不可亂用。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汗皰疹 濕疹 健康 類固醇藥膏 類固醇 真菌感染 足癬 腳癬 香港腳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