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組織胺未必致敏 食物排除法揪真兇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01日

【明報專訊】濕疹患者很多時會主動戒口,避免進食牛肉、海鮮等潛在「致敏食物」,究竟有沒有需要戒口呢?

「組織胺」是引起痕癢的物質。坊間常見的抗敏藥,例如對付鼻敏感、蕁麻疹等引起流鼻水、皮膚痕癢,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抗組織胺。食物中亦含有組織胺,避免進食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可否解決皮膚痕癢?

皮膚受刺激分泌組織胺 誘發痕癢

皮膚痕癢是如何引起的?

組織胺是其中一種誘發痕癢的化學物質。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組織胺由人體產生,當免疫系統抵禦入侵物如花粉、霉菌等致敏原時,白血球會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從而導致皮膚痕癢等過敏反應。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進一步解釋,當皮膚受到刺激時,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啟動保護機制,分泌更多的組織胺到血液,促進炎症反應和修復組織。當組織胺與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瘙癢感覺及紅斑,引致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等。而組織胺只是痕癢機制中的其中一種物質,其他物質例如IL-31、IL-4及IL-13都可以誘發痕癢。

芝士、泡菜、罐頭 含較高組織胺

日常飲食中,不難找到組織胺的蹤影。一般來說,與新鮮食物相比,芝士、乳酪、豉油、泡菜、罐頭等發酵或加工食物含有較高組織胺;此外,鯖魚、吞拿魚、熟成肉類、咖啡、酒都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萬侃表示,大多數人可以耐受高組織胺食物,僅約1%人有組織胺不耐症,他們由於體內缺乏一種稱為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組織胺在身體積聚無法正常分解,引起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皮膚痕癢等徵狀。患上腸胃或肝臟疾病、壓力大、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等,都會增加患組織胺不耐症的風險。

林嘉雯補充,「組織胺不耐症」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醫學文獻中,惟醫學上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此疾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一般泛指身體不能正常代謝組織胺,導致進食大量組織胺食物後,出現紅疹、頭痛、肚痛、作嘔等徵狀。

專家:皮膚痕不必盲目戒口

皮膚痕癢令人困擾、寢食難安,有人會選擇戒口,希望減輕痕癢問題。林嘉雯直言:「如果沒有明顯的食物引起皮膚痕癢問題,不用盲目戒口。」萬侃同樣認為不必盲目戒口,「如有需要,患者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接受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有助了解哪些食物及攝入量可能引起相關徵狀,不一定需要完全戒斷」。

如懷疑某種類食物引起過敏或食物不耐,至少兩周完全不吃可疑食物。如果徵狀有改善,可逐一將「嫌疑犯」食物重新加入食物中,以了解哪些食物引起徵狀。相反,排除食物後情况未有好轉,則表示這類食物不是最可疑的致敏禍首。若證實某食物引起過敏,營養師會調整食物分量,找出引起徵狀的閾值,譬如試驗結果發現吃一片芝士會引致皮膚痕癢,但吃半片沒有問題,那麼病人便毋須完全戒掉芝士。

須營養師監督 免營養不良

特別要注意的是,食物排除法應在營養師的監督下執行,切忌胡亂戒口或自行嘗試排除某類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如果發現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皮膚痕癢、出疹等徵狀,有可能是對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症,應及早求醫。

雖然健康人士能代謝食物中的組織胺,但亦不能放肆地吃。萬侃提醒,加工及醃製食品不但含有較高組織胺,而且鹽分偏高,攝入過量鈉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增加腎臟負擔,日常應注意鈉攝取量(建議每日少於2000毫克鈉,即少於一平茶匙鹽)。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戒口 皮膚及性病科 中醫食療 痕癢 抗敏感藥 濕疹 抗組織胺 組織胺 健康 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