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不減脂 增死亡風險 尋找安心一點甜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29日

【明報專訊】無糖汽水、低卡甜品、零卡飲料等以高甜度、低熱量的甜味劑(sweetener)代替蔗糖,曾是不少控制體重或血糖人士心目中的「恩物」。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出最新指引,指出非糖甜味劑(non-sugar sweetener,NSS)無助減重減脂之餘,長遠使用還可能增加健康風險!

蔗糖多吃有害健康,甜味劑又不建議使用,如何為生活加點甜?

沒營養價值甜味劑 低卡零食常用

非糖甜味劑(NSS),一般稱為代糖,是指沒有營養價值的甜味劑,常見例子包括:

‧安賽蜜/醋磺內酯鉀(acesulfame K)

‧阿斯巴甜/天冬酰胺(aspartame)

‧糖精(saccharin)

‧三氯蔗糖(sucralose)

‧甜菊糖(stevia)

‧紐甜(neotame)

‧愛得萬甜(advantame)

‧環己基氨基磺酸(cyclamates)

對它們的名字很陌生?其實日常飲食經常與它們碰面。零卡汽水、低卡果味飲品、低糖朱古力,甚至味道鹹香的包裝薯片,都找到NSS的蹤影。

WHO本月中發出最新指引,建議不要使用NSS來控制體重,或以此降低疾病風險。WHO檢視283份研究後,指出NSS不但無助於控制體重或減少脂肪,長遠而言還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甚至死亡風險。

降味蕾敏感度 愈食愈甜

代糖一直被視為控制熱量和糖分攝取的好幫手。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項目主任、註冊營養師李振洋解釋,「NSS具有不同的甜度,例如阿斯巴甜或三氯蔗糖的甜味是蔗糖200倍或600倍,用小量便達到所需要甜度,所以用量比一般糖更少」。NSS是指一些能夠提供甜味,但不被人體完全吸收、不含熱量的甜味劑。

NSS曾被視為有助減重,WHO卻指潛藏致肥風險。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註冊營養師陳可兒表示,甜味劑甜度高,常吃會降低味蕾敏感度,「令你愈食愈甜,不自覺攝入更多糖分和熱量」。另外,進食含甜味劑食物時,因口中食到甜味,身體預計有糖分攝取,就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甜味只限於味蕾,腸胃並沒有真正的糖代謝,就會繼續想吃甜食,「當甜味劑無法滿足身體需要,我們就會找其他真的有糖、有熱量的東西取代」。此外,以甜味劑製作的甜品糕點,只是減少了糖分,不代表其他食材如牛油、麵粉等沒有熱量,若誤以為可放肆多吃,都會增致肥危機。亦有研究指出甜味劑影響腸道微生態,腸道菌群改變,或增食慾。

胰島素抗阻機率較高 可致慢性病

「近年有研究發現,有吃甜味劑的人,出現胰島素抗阻的機率較高。」即身體對胰島素不敏感,需要分泌更多胰島素才能將血糖運送至不同器官。陳可兒解釋,「當有胰島素抗阻,即體內胰島素和血糖長期偏高,可能引致一系列慢性病,如肥胖、二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等」。

過量攝取糖分會引致肥胖,增加糖尿病風險,所以大家自然想要尋求代替品。李振洋認為,NSS的出現給予了大眾一個選擇權,畢竟它們在短時間內有助減少熱量攝取,「但不論是食物本身的糖、NSS或糖醇,其實都需要控制用量,適量攝取」。

或藏於包裝小食 讀懂甜味劑編號

陳可兒提醒,很多人以為甜味劑只用在甜味食物上,提防甜食就能避之則吉,「甜味劑其實充斥在不同的預先包裝食物中」。香港大學曾審核市面上約20,000種預先包裝食物,發現有15%至20%鹹味小食如薯片、膨化小食等都有1種或以上代糖。「大家要學懂看成分表,留意甜味劑編號」,如阿斯巴甜E951、三氯蔗糖E955、甜菊糖E960、麥芽糖醇E965等。

文:張淑媚、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