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煙酒刺激食物 清胃補腎對抗牙周病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2日

【明報專訊】流牙血、牙肉萎縮、牙齒鬆動是牙周病的常見病徵。牙周病不止是口腔的疾患,更是一種全身疾病,與免疫失調、內分泌紊亂等都有關係。

中醫認為臟腑失調,如脾胃濕熱、腎陰虧損、氣血不足,可導致齒齦損傷或失養。通過中藥調整臟腑機能,配合養生調攝,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有助固齒及改善牙齦健康。

牙周病屬於中醫「牙宣」的範疇,清代《醫宗金鑑》記載「牙宣初起腫牙齦,日漸腐頹久露根」,最後可導致牙齦腐臭,齒根動搖,牙齒鬆脫,病情可由一顆牙齒逐步蔓延至整口牙齒,與現在慢性牙周病的臨牀症狀相符。撇除口腔衛生欠佳的因素,中醫認為牙周病病機與脾胃濕熱、腎陰虧損、氣血不足都有關係。臨牀上若牙周病患者屢經牙科治療(如洗牙、牙周手術等)不效,或患者即使已經非常注意口腔衛生,但仍無法擺脫牙周病症狀者,可嘗試從調整臟腑、氣血機能的方向出發,糾正身體失調,從而改善牙齦健康。

脾胃濕熱致牙肉紅腫出血

《明醫雜著》認為若嗜食肥甘厚味,或飲酒,或愛吃辛辣刺激之品,可引致脾胃積熱,其熱可沿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之循行而上蒸齒齦,以致齦傷絡損,容易發生炎症。這種由於脾胃濕熱而引致的牙周病,臨牀常見表現包括牙肉紅腫、牙齦無故出血、牙周袋深而容易積膿,其他症狀還包括口乾、口黏口甜、口臭、經常有飢餓感覺、大便乾硬、尿黃、舌苔黃而厚膩等。針對脾胃濕熱的失調,在治療方面可用清胃瀉火、祛濕清熱的方法,常用方藥如清胃散、黃連、生地黃、知母等。若因胃火熾盛日久而引起胃熱陰虛,以煩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而苔黃質乾為主要表現者,可選用玉女煎、石膏、麥冬等清胃滋陰。

中醫理論認為「齒為骨之餘」,牙齒健康與腎臟的狀態息息相關,《黃帝內經》認為少壯腎氣充盈則齒更髮長,年老腎衰則髮墮齒槁。在《仁齋直指方.齒論》中提到:「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虛熱則齒動。」腎陰虧虛,既可導致腎水不榮於齒,亦可引致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出現牙齦腫痛、萎縮,牙齒逐漸鬆脫。

中老年患者 常見腎陰虛

證屬腎陰虛的牙宣臨牀上比較常見,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這是由於中醫認為人過中年則陰津會逐漸虧虛之故。此外,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縱情色慾者,亦容易出現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的失調。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牙肉微紅腫、牙肉萎縮嚴重、牙根外露、牙齒鬆動、牙齦經常滲血。腎陰虛者流牙血的情况往往在晚間加重,患者甚至可因為在睡覺時牙齦大量滲血而弄污枕頭。除此之外,患者亦可見頭暈目眩、耳鳴、腰痠、手足心熱、口乾、多夢、盜汗、容易牙肉腫、易生痱滋、舌紅質乾等。

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需要補腎滋陰,兼清虛火,常用方藥如知柏地黃丸,當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有滋補作用,配伍澤瀉、茯苓、牡丹皮、知母、黃柏清瀉虛火。

臨牀常用中藥還包括龜板、鱉甲、枸杞子、石斛、玄參等,若流牙血嚴重時還可配伍涼血止血藥如白茅根、藕節等。患者也可配合針灸治療調整體質,常用穴位包括三陰交穴、太溪穴、行間穴、合谷穴等。

久病體弱,氣血不足,也是其中一個導致牙宣的原因。患者多數都是長期病患者,甚或起居生活已不能自理者,面色蒼白無華、神疲體倦、咀嚼乏力,局部可見牙肉淡白不榮,出血一般不多,牙縫間偶有小量膿血滲出,牙齦因失養而萎縮,牙齒鬆動而自然脫落。這種由於氣血虧虛、正氣不足的牙周病在治療方面宜補益氣血,使牙齒和牙齦恢復濡養,常用方藥如八珍湯、黨參、熟地黃、當歸、白芍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