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補水 狂灌反難吸收 揀啱飲品 留住水分

文章日期:2023年06月19日

【明報專訊】暑氣逼人,頂着大太陽在戶外活動,汗水流個不停,補充水分尤其重要。

狂灌清水以為最解渴?且慢,研究發現,牛奶、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比清水的補水效果更強。補水有策略,由選擇飲料開始,以至飲用時間、分量都有講究。

炎夏走入便利店,清水、運動飲品、果汁、汽水、啤酒等各式飲品羅列眼前。要為身體補水,哪款效果最好?英國有學者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測試13款常見飲品的補水效果。研究以水為基準,量度飲用不同飲料後的排尿量,從而比較它們在體內的停留時間。

負責研究的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教授Ronald Maughan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訪問時解釋補水原理:當我們喝下清水,胃部迅速排空,把水分送入血液,為細胞補充水分;但當飲料含有小量營養成分如糖、蛋白質、脂肪,停留在胃部時間會增加,就可以延長補水時間。

他的研究發現,飲用全脂奶、脫脂奶和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不含熱量、加水冲泡),4小時後排尿量比飲水後更少,代表補水效果較好。

電解質成分、熱量 減慢水分排出

飲品的電解質成分和熱量,皆影響人體保留水分的效果,註冊營養師梁曦允解釋,口服電解質補充液和牛奶富含鈉和鉀,電解質成分較高,有利身體補水,減慢水分排出。以鈉為例,「當攝入額外鈉質時,身體會嘗試將鈉冲淡,因而保留較多水分於體內」。至於飲品熱量,「牛奶脂肪多,熱量是眾多飲品中最高,當熱量愈高,身體就需要愈長時間消化,補水效果就更持久」。

茶啡是否利尿 視乎咖啡因濃度

咖啡和茶含咖啡因,一般認為利尿,會加快身體水分流失;研究卻發現可樂、健怡可樂、茶、咖啡、氣泡水、運動飲品等,與水相比,補水效果無太大差別。梁曦允引述研究報告指,「實際上需考慮攝入幾多咖啡因,研究提到如果咖啡因含量少於250至300毫克,一般不會因而增加去廁所的頻密程度;但當咖啡因含量超過300毫克,就有可能利尿」。一杯濃咖啡平均有200毫克咖啡因,即飲到1杯半已達上限。好茶的人或許可飲冷泡茶,「冷泡方式令茶葉不會釋放大量咖啡因,較為溫和」。至於不少戶外工作的工友習慣「啤一啤」,但酒精易使人脫水,增加去廁所意欲,不建議多喝。

狂飲牛奶補水 小心致肥

「選擇飲品時,應從它的營養價值出發,看看這個飲品除了補充水分外,會否帶來不必要的熱量。」因此梁認為水始終是最理想的補水飲品。牛奶雖然是補水冠軍,但不建議為了補充水分而狂飲牛奶,「尤其是全脂奶,脂肪含量不低,又有一定熱量」,應按食物金字塔建議,成人每日攝取1至2份奶製品來補充鈣質,宜選脫脂奶或低脂奶。

補水之選:椰子水、番茄、西芹、橙

椰子水雖然沒有被納入上述研究範圍,但梁曦允認為是不錯的補水飲品,「椰子含豐富電解質,包括鈉、鉀、鎂,低熱量,糖分又比其他果汁低」。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補充,食物亦含有水分,可直接食用高水分蔬果,例如番茄、西芹、橙等來補水。不過,不論選擇椰子水或新鮮蔬果,兩人均提醒仍需依從食物金字塔的蔬果攝取量,將這些蔬果計算進衛生防護中心建議的每日「2+3」分量,即每日2份水果加3份蔬菜,避免攝取過量。

■補水貼士:細細啖密密飲最解渴

水維持身體健康運作,有助調節體溫、預防便秘等。註冊營養師黃兆章表示,良好的喝水習慣應是每次小量,但常喝,「不要一次過喝一大瓶,此舉反而令自己很快去廁所,身體沒有好好吸收到(水分)」;建議視乎身體與天氣狀况,每次飲半杯至2杯水(1杯250毫升)。「假設每日飲8杯水,每杯250毫升,即是每日2000毫升,每天睡了8小時,還餘下16小時,即是每小時飲125毫升(半杯水),再視乎天氣與運動量增加。」

註冊營養師梁曦允補充,戶外工作人士不斷流汗,身體流失大量水分,因此補水密度、分量都較高,建議每15至20分鐘就補1杯水。坐冷氣房的上班族也不能忽視補水的重要,因為冷氣會帶走皮膚表面水分,變得乾燥。

「一點口渴」已是初期缺水

坊間一直有關冰水是否更解渴的爭論,香港大學護理學院副教授周珮馨表示,目前未有文獻證實飲用冰水是否有特別效果。單就補充水分而言,室溫到清涼的水便已經足夠。一下子飲大量冰水,身體可能因無法適應而不適。

「如有一點口渴,已是初期缺水的表現,即身體流失了約1%的重量」,已需要及時補水。黃兆章指亦可觀察尿液顏色,如偏透明、淡黃色,表示有足夠水分;反之若是偏濃、深黃色,則是缺水信號。

文:陳真紀、張淑媚、實習記者雷璟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