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清早交更時分走進病房,便覺察到一片不尋常氣氛,本來笑容滿面、嘴巴說不停的阿嬸,沒精打采的向我略作點頭,病房護士也是面無表情,有兩個更雙眼通紅,不知是因為剛通宵值班還是剛哭過不久。護士長見我有些不明所以,悄悄告訴我,在嬰兒病房住了11個月的美美昨晚病情急轉直下,搶救無效,1小時前不治離世了。病房裏的護士和阿嬸都甚為不捨,最難過是為美美搶救的醫生珍妮,把自己關在醫生房裏一直哭,不願出來見人。
美美出生時只有24周,體重690克,屬極度早產兒。差不多所有早產的併發症,包括肺功能不足、動脈導管不閉、腦出血、壞死性腸炎、阻塞性黃疸及多次病菌感染,她都經歷過了,病情就像過山車般大幅上落。她那頑強的生命力,加上圓圓的眼睛、好奇的眼神及可愛的笑臉,迷倒了病房每一個同事,是許多護士和阿嬸心裏的「契女」。一眾「契媽」平時對美美呵護備至,更不時給她送些小禮物,有幾個對她特別關心的,放長假要是沒有離港,三兩天便回醫院看看她。美美出生後有一段日子需要呼吸機和高濃度氧氣輔助呼吸,以致患上了支氣管肺發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簡稱BPD)的慢性肺病。BPD不時會突然惡化成急性肺衰竭,尤其當肺部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病情會急轉直下,今次就是BPD加感染令她不治。
嬰兒病房有病嬰離世,總會令和嬰兒朝夕相對的護理人員不開心,尤其是那些長期住院的嬰兒,眾同事都把他們當作親人一般,和他們建立了強烈的「情感依附」(emotional attachment)。美美的離世,同事的反應尚屬正常,最令我擔心的,反而是珍妮醫生的情緒失控。
醫生和病人的感情互動,有時會變得複雜和矛盾。病者(包括兒童病者的父母家人)許多時都對醫者產生情感依賴,要是小病人患的是重症,他們的父母惶恐終日,當其他人對他們欲助無從時,他們唯一可以寄望的,就是治療孩子的醫生,孩子病情愈沉重,他們對醫生的情感依賴也愈發強烈。
感情依附太深 對病人未必好
同樣地,醫生負起治療重責,感情負擔在所難免。我們常教導醫學生對病人不但要有同情心(compassion),還要有同理心(empathy),即是和病人要有感情連結,對病人的情緒與經歷的痛苦,要感同身受,讓病人覺得不論治療之路有多艱辛遙遠,都有醫生陪着,自己並不孤單。可是,要是醫生太投入感情,連自己的情緒也受到嚴重影響,對病人卻未必盡是好事。以美美為例,雖然她已離我們而去,但她的父母痛失女兒,正需要醫生給予心理上的支援,但珍妮醫生自己卻因和美美的感情連結太深,弄到情緒失控,又怎樣克盡醫者職責給予支援呢?更何况,珍妮醫生的情緒亦影響到病房其他同事的情緒,他們已因美美的離去而傷心,若給珍妮醫生弄到情緒更低落,更提不起勁,對病房的其他病嬰可能不利。
我初出道時的良師夏志深教授(Professor JH Hutchison)曾向我們諄諄告誡:對病人要有同理心,但切莫有太深的感情依附(Don't get yourself too emotionally attached)。我也要拿這句話開解珍妮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