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暴迷思淡化性暴力 #MeToo受害人更受傷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03日

【明報專訊】台灣#MeToo愈演愈烈,愈來愈多遭受性侵犯的受害者站出來舉報。有人同情受害者的遭遇,但亦有網民留言評論「即晚就應該去報警」、「他/她在說謊」、「她穿著暴露」,更質疑受害者為什麼當年不說。這些「強暴迷思」(rape myth)淡化或合理化性暴力,對強暴行為存有錯誤想法和偏見。

性侵受害者為何當刻不發聲?又應否趁這一波#MeToo站出來討回公道?

「強暴迷思」是大眾對強暴受害者的誤解,例如「穿得性感才會被性侵,受害者有責任」。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這些指控可能會影響受害者情緒,甚至責備自己,感到內疚、羞恥,或覺得沒有人會相信自己的經歷,因而選擇不將事件告知他人,令負面情緒堆積。

誤解受害者 不當評論

「社會對性暴力存有迷思及偏見,有時將事件發生原因歸咎於受害者,認為他們沒有盡責任保護自己,大大減弱受害者主動求助意欲,甚至會內疚、自責。」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表示,有不少個案事主反映,曾因身邊人忽略、質疑、責怪等負面反應而感到受傷,甚至令他們不敢再向人透露性侵經歷。不恰當的回應或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傷害,身邊人對受害者無條件的支持、陪伴、聆聽和鼓勵,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首要做的是照顧受害者的情緒,而非分析事發經過。

遇性侵內疚羞恥 有苦難言

要說出被性侵並非簡單的事,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補充,「性」在傳統社會難以宣之於口,令性侵受害者選擇不說,「有別於被人打劫、交通意外去報警,遭遇性侵那種內疚和羞恥感是近距離且強烈」。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性」和「愛」是有關聯,但性侵是將性與愛割裂。對受害者而言,性侵經歷衝擊其價值觀、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尤其是涉及親屬、職場上權勢關係的性侵,因害怕被威脅、報復令受害者有苦難言,引致無法在安全環境下說出經歷。

「為什麼當時不反抗、不懂拒絕?」 這類質疑,常常在#MeToo事件中被提出。莊子慧表示,當一個人遭受性侵時,未必能夠即時做出理性的分析。遇到突如其來的狀况時,腦袋可以一片空白、身體僵硬而不懂反抗,都屬自然反應。鄭寶君補充,當遭遇創傷事件如性侵、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時,身體會自動啟動4F反應: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

舉報與否屬個人意願 無對錯

受害者是否願意談及性侵事件,因人而異,黃宗顯解釋,每個人對創傷事件的心理應對機制不同。有些人會不斷地述說事件的經過,或是高調公開性侵經歷;有些人拒絕重提、避而不談;有些人會當作沒事發生,生活如常;亦有些人會理性分析事件。

受害者要不要趁着這波#MeToo行動站出來舉報?鄭寶君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也有權利選擇是否公開自己難過的經歷,是個人的取捨,沒有應不應該,「你可以欣賞或羨慕他們說出來的勇氣,但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出來,這並不代表軟弱,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考慮,無對錯之分」。受害人要尊重自己的需要,有人需要更多私隱,有人需要爭取公義。「每個選擇都有它的『辣』度;想爭取公義,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換來無情的網絡留言;選擇保護自己私隱,則公義可能未能彰顯。」而社會大眾應該對願意站出來的受害者給予支持,讓他們爭取應有的公義。

■求助熱線

性暴力受害人士及其支援者,可向下列機構尋求專業協助:

•風雨蘭熱線/ WhatsApp:2375 5322

•東華三院芷若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1

•明愛向晴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8

•護苗基金兒童性侵犯熱線 護苗線:2889 9933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熱線:2572 2222

•平等機會委員會反性騷擾熱線︰2106 2222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