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想談死:讓病人安然走最後一程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03日

【明報專訊】紓緩照顧絕對是全球公共健康一個重要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每年約有5700萬人需要接受紓緩照顧,可是當中只有14%確實能夠獲得服務。至於香港,撇開2022年因新冠疫情而增加的死亡人數,在2021年錄得約52,000人去世,當中四分之一是需要向死因裁判官報告的突然死亡或未能確認死因個案。換句話說,有四分之三逝者估計是因不同疾病去世,這些人士其實都適合接受紓緩照顧。

紓緩照顧在全球的需求都這麼巨大,那什麼是紓緩照顧?紓緩照顧又是否代表放棄那些病情無法根治的病人?要解答這些問題,先看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紓緩照顧的定義:

紓緩照顧是一種以預防及紓解痛苦作目標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是透過早期識別,正確評估,治療疼痛及處理病人身體、心理、社交或靈性需要,去改善患上危及生命疾病病人和家人的生活質素。

紓緩照顧 改善生活質素

過去數十年,隨醫學進步和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以致大大增加患上長期病的機率,例如癌症、器官衰竭、認知障礙症和柏金遜症等。這些長期病普遍不會令病人即時或短時間內死亡,相反會以緩慢速度,逐漸令病人身體健康轉差,又或失去各種行動和自理能力,然後才逝世。另外,長期病通常都無法根治,而且會為病人帶來多種不適症狀,例如疼痛、惡心、呼吸困難、無法進食、腹脹和便秘等。當一個人持續承受着這些症狀,確實容易沮喪和絕望,所以紓緩照顧首要核心目的是預防和減輕病人痛楚及不適,藉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

另外,要有效改善病人生活質素,單單處理身體方面的痛苦並不足夠,紓緩照顧另一特點是強調照顧病人全面需要,尤其在心理、社交和靈性範疇。王先生是一名末期癌症病人,因病而長時間受疼痛折磨。他原本是一個堅強樂觀的人,但疼痛已將他的意志耗盡,再加上患病令他無法繼續從前精彩的社交生活,導致他感到生命再無希望和意義,甚至有輕生念頭。王先生的照顧團隊包括醫護和社會服務專業人士,當了解他的情况後,醫護人員先集中透過藥物減輕他身體的痛楚。另一方面,社工和靈性關懷人員同時給予心理輔導、人生回顧和圓滿心願等服務。最終,王先生並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相反可以在沒什麼身體痛苦和心靈平安的狀態下安詳離世。

紓緩照顧的服務對象並非只有病人,病人的親友都包括在內,因為他們在照顧病人和面對病人將離世時,都會承受很大壓力,同樣需要得到照顧。總括來說,香港未來的老年人口不斷上升,以致患上長期病的人愈來愈多,對紓緩照顧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要在社會上成功推動紓緩照顧發展,公眾人士對此服務的認識和認同十分重要,但願此文章能令讀者初步了解紓緩照顧的目的和理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