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身心everything shower 減壓沐浴 儀式感換安全感

文章日期:2023年07月31日

【明報專訊】#selflove、#selfcare、#EverythingShower,是社交媒體近期熱門hashtag,都在提醒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身心。

辛勞工作一天,回家浸一個香薰浴,洗走一身勞累和壓力,正是selflove(自愛)和selfcare(自我照顧)的一種儀式。不過,專家提醒,過程中如缺乏self compassion(自我同情),小心淪為形式化,不但沒照顧好自己,徒添壓力。

觸摸身軀 刺激減壓荷爾蒙

回家浸一個香薰浴,睡前小酌一杯,透過生活中的「小儀式」來照顧自己身心的行為,正與近期社交媒體非常流行的everything shower理念同出一轍。臨牀心理學家廖嘉敏表示,everything shower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自我照顧行為,人人定義不同。她解釋,在繁忙生活中騰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做一連串有既定次序,具有象徵意義的行為。「當我們去設計及實行一個儀式時,代表有控制權,特別是在人生不明朗的時候,儀式感幫助建立規律,予人安全感,取回控制權,令人在生活中有期待,使心靈得到慰藉。」

Everything shower本意是全面清潔及護理,包括護髮、護膚、沐浴,甚至脫毛等,有人還會播放音樂、點香薰,各適其適;最重要是過程中享受、放鬆和療癒。廖嘉敏指出,每個人「click」中的東西不同,簡單如一個日常淋浴也可以放鬆和療癒,洗澡時細心留意水流與皮膚接觸,感受沐浴露擦在身上時雙手與皮膚的觸感,「不要小覷這些細節,很多研究指出,無論是自己觸摸自己,或是被人觸摸,都會刺激一種荷爾蒙『催情素』,有助減壓,亦有自我安慰的作用」。

淪「清單化」 自我苛求反添壓力

究竟selflove、selfcare要做些什麼?一定要洗澡嗎?廖嘉敏說有不少人都問這種問題,他們認為要實際做某些特定事情才有效。若將selflove、selfcare變成一張清單,例如要食餐好、買靚手袋等,甚至去慨嘆「今個星期做漏了一件」,反而換來緊張。她強調,selflove和selfcare不止是一些行為,而是一種態度,例如一天辛勞過後,不一定要花心機去泡香薰浴,亦可以選擇放空,什麼都不做,給自己空間和時間整理一天積壓的情緒,「但很多人會連放空也不放過自己,覺得浪費時間,例如質疑自己在白天才被上司批評不夠productive,現在卻花時間放空,是否不夠上進?」這正是需要學習的self compassion(自我同情),要明白每個人也有「甩漏」,毋須對自己太苛刻。自我同情包含3大元素:

1. 善待自己(self kindness)

當感到挫敗或受批評的艱難時候,應用寬待、諒解的心,去回應自己情緒的需要,取回力量及勇氣繼續前行。

2. 人的共通點(common humanity)

人無完美,誰都遇過艱難的時候。雖然時間、情况和細節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會面對困境,而到最後困境一定會過去。這樣想的話會給予自己力量去渡過難關。

3. 靜觀(mindfulness)

有意識、不加批判地,以開放態度應對浮現出來的想法或情緒;同時要感受身體反應,如實地看待,不避開那些感受。

廖嘉敏再舉一個例子,假如你跌倒擦損腳,會感到痛楚,這是真實的感受。對自己仁慈的人,就會明白每個人也有可能會跌倒,當下需要坐下來休息,待回神後就處理傷口;相反不會自我同情的人,就會自責「有無搞錯咁都跌低」、「仲唔快啲起身」、「行路唔帶眼」,對自己很殘忍。

文:王木音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