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35):我的風險很高嗎?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14日

【明報專訊】剛剛過去的星期三,一名中年女士前來求醫。她素來着重身體健康,每年都做全身檢查。大約5年前的一次例行檢查,醫生發現她的胃部有發炎的迹象,而活檢化驗證實有「腸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

「這是一種慢性胃炎,有可能導致胃癌!」醫生說。

「醫生,我的風險很高嗎?可有藥物治療嗎?」

「腸化生會增加胃癌的風險,這情况無藥可醫,妳每年回來做胃鏡檢查吧。」醫生回答說。

陳女士(化名)繪影繪聲地憶述當年她與醫生的對話。於是她便年年接受胃鏡檢查,每次化驗報告都顯示有腸化生的情况。「醫生,我的情况怎樣?生活飲食需要避免什麼?」「都是跟以往差不多……多吃蔬果、少吃鹹魚之類,明年再回來照胃吧!」過去幾年她不單花了不少醫療費用,而且看不見出路,不禁自問:「難道我要做胃鏡檢查直到80歲?」

我翻查她的紀錄後,發覺陳女士除了有局部位置的腸化生外,並沒有其他導致胃癌的風險因素。其實腸化生是因為慢性發炎而形成的一種胃黏膜變化,主要成因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吸煙、攝取高鹽及煙熏食品。雖然腸化生在理論上有可能演變成胃癌,可是只有那些同時擁有多個風險因素的人士才是真正的高危一族,包括有胃癌家族史、胃黏膜萎縮(gastric atrophy)、出現大範圍腸化生及吸煙人士。

單單「腸化生」 胃癌風險低

於是我向陳女士解釋:「我覺得你的真實風險很低,不值得年年照胃鏡。」她感到很驚訝,便追問:「陳醫生,腸化生不是會增加胃癌的風險嗎?」於是我嘗試用「六合彩」的比喻去解釋她的風險:「有腸化生人士患上胃癌的相對風險,比沒有這現象的健康人士高出約5倍,聽起來真的有點嚇人。可是實際機率又有多高呢?以一個健康人士為例,他一生人患上胃癌的機率有如中六合彩頭獎,而有腸化生的人士患胃癌的機率便約是中二獎。中六合彩二獎固然比中頭獎的機會高出5至於6倍,但一生人又有多少機會中二獎呢?」

其實,單以腸化生為唯一因素所導致胃癌的機率很低,所以至今也沒有公認的國際指引如何處理這問題。我個人認為,只有高危一族才值得考慮年年照胃鏡。像陳女士這些常見案例,定期胃鏡檢查真的可以預防胃癌嗎?既然沒有明確的國際指引,我會根據個別人士的風險評估作不同建議。我相信凡事應以病人而非疾病為本,用個人化的建議才能夠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