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腹痛 中老年高危 慢性尿道炎過勞惹禍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14日

【明報專訊】尿頻、尿急、尿痛是尿道炎發作的典型病徵。如果尿道炎只是單次發作,多數與感染有關,中醫理解為實證,屬病邪侵襲,用中醫祛邪手段或西醫抗生素治療多能徹底治癒。

頻繁反覆發作的慢性尿道感染,不僅與致病原有關,同時可能與免疫/內分泌功能欠佳、尿道菌群失調等有關係。中醫療法可發揮調整全身機能的效果,有助糾正失調,克服反覆不適。

慢性尿道感染以中醫理解屬於「勞淋」,《諸病源候論》認為「勞淋者,謂勞傷腎氣,而生熱成淋也」。症狀包括小便淋瀝不斷,澀痛不甚,遇勞即發,男女皆可見,以中老年人發病較多。患者臨牀上常見尿意頻繁、難以憋尿、排尿不暢順或伴輕微疼痛、小便變濁或有異味、尿後餘滴不清,甚至可見小腹隱痛、尿道灼熱感、腰痠等。患者在驗尿時可發現與感染相關的指徵,細菌培養能顯示存在細菌感染,不過也有不少慢性尿道炎患者,驗尿及尿液種菌結果皆為正常。

心勞脾勞腎勞 易生內熱

針對細菌感染,西醫會用抗生素治療,惟部分患者即使經過數周乃至數月連續用藥,換上多種不同效能的抗生素,仍未能克服感染,帶來身心困擾。在這種情况下,中醫療法介入有助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態,從而提高療效。

中醫認為勞淋的病機涉及虛損,在《醫碥》中有心勞(思慮過多)、脾勞(體力過耗)、腎勞(房勞)之分。凡體力或精神消耗過度、憂思鬱怒太甚,或過服寒涼、久病體虛、縱情色慾,皆能使正氣耗損。正氣不足,容易招惹病邪,一旦受病邪侵襲,病情容易惡化,復康也比較困難,容易留後遺症。《醫學衷中參西錄》提出過勞者易生內熱,耗散真陰,當陰虛內熱熏蒸於膀胱,久而久之便形成勞淋。治療方面需要清熱、養陰、利尿通淋,少佐益氣扶正。中醫清熱、補陰、利尿的治療方向,在臨牀上治療慢性尿道感染時常用。

免疫/內分泌系統失常

臨牀上,腎陰虛證者最常見,以中老年女性患者較多,這跟中醫認為人到中年後陰血易虧,女性在經歷更年期後體質容易陰虛內熱有關,具體牽涉免疫/內分泌系統的改變,容易誘發炎症及體內微生物生態失衡。腎陰虧損,導致陰虛內熱,熱積膀胱,可引起小便短赤、尿頻、排尿不盡、腰痠等。除此之外患者可見口乾舌燥、心煩、潮熱、多夢、耳鳴等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的症狀,舌診時可見舌色偏紅,舌質乾燥少津。證屬腎陰虛的勞淋患者在治療方面要滋陰降火,常用中藥方劑為知柏地黃丸,可配伍有清熱、利尿、燥濕功能的中藥,如蒼朮、車前子、木通等,有助對抗反覆感染。

脾胃氣虛,導致正氣無力對抗病邪,令濕熱蘊結膀胱,病邪無法消散,也是常見的勞淋成因,具體是由於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欠佳,使感染持續不止,也削弱了抗感染藥物的療效。這類患者一般為久病體弱,或長期操勞形成氣虛氣陷,或經常嗜食生冷導致脾胃虛弱,症見尿意頻繁、排尿乏力、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蒼白、胃口欠佳、下腹墜脹等。針對脾氣虛弱引致的勞淋,中醫治療要補氣扶正,常用中藥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並可配伍有祛濕、清熱、利尿作用的中藥如澤瀉、薏苡仁、赤小豆等,扶正與祛邪雙管齊下。

腎陽虛損 須扶正氣祛病邪

腎陽不足也是尿道感染屢醫不癒,演變成勞淋的原因之一。由於年老腎虛,或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腎,或性生活不節,以致腎元虧虛,膀胱濕熱留戀,形成勞淋。患者常見症狀包括小腹冷痛不適、小便頻數清長、飲水後隨即有尿意、腰痠膝冷、肢體浮腫、畏寒乏力、精神不振,舌診可見舌苔白滑,脈象沉細無力,反映全身整體的衰弱。治療因腎陽虛損而引起的勞淋需要以溫補腎陽為主,扶助正氣,常用中藥方劑為金匱腎氣丸、右歸丸,再配伍有利濕、清熱功能的中藥,如萹蓄、瞿麥、土茯苓等,以祛除留戀之病邪,恢復膀胱的正常氣化功能。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