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作為處理痛症的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我了解痛症對患者帶來多大的困擾,他們多麼渴望解除這苦惱,所以他們在常規治療以外,在坊間尋求其他方法紓痛實屬無可厚非。然而不少患者卻誤墮陷阱,小則損失金錢,重則痛楚加劇,賠了夫人又折兵。
其中常見謬誤是以為no pain, no gain,相信要先捱過劇痛,才能讓痛楚消失。即使身體的痛楚在接受坊間所謂「療程」後變本加厲,仍然耐着性子、帶着痊癒期望繼續下去。事實上,在痛症治療過程中,即使痛楚沒有明顯改善,卻絕不會讓病情變差。倘若接受數次「治療」後痛楚程度或痛楚位置增加,應立即中止「療程」,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曾有腰背痛患者接受坊間「拉腰治療」後,不僅腰痛沒有減輕,下肢更出現麻痹感;經檢查後,發現原本腰椎退化沒有改善之餘,腰部周邊組織更出現新的腫脹傷患,令病情變得更棘手。也曾有患者跟我分享,即使發現坊間的「治療」令痛楚加劇,卻由於已預先支付一大筆款項而無法退款,只好硬撐至「療程」完成。故此,在接受坊間治痛「療程」時,建議患者逐次繳付費用,然後視乎效果再決定是否繼續。
電熱棒與暖包功效差不多
另外,坊間常以一些艱澀難懂的高科技詞彙,包裝各式各類治痛方案,吹噓其紓痛效果,以收取高昂費用。但只要仔細解讀,便不難發現這些「高科技」都是常用的物理治療技巧,例如電熱棒與幾十元暖包在功效沒有太大分別;「特效」紓痛精油跟一般按摩油差不多。值得一提的是,醫學上有一種學說名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就是當患者相信某種方法具有療效,即使該方法沒有產生實際作用,患者都會感到病情得到某程度上的紓緩。故此那些「高科技」、「新穎」紓痛方案所宣稱的成效,並不那麼神奇,往往是病人本身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痛症患者需要對治療存有合理期望,接受及學習與痛共存。除了因癌症或重大創傷所引致的痛症外,一般因勞損或退化所帶來骨骼肌肉慢性痛症,均難以透過治療達到徹底消除,仍有輕至中等程度痛楚出現。這時,患者除了按時接受治療外,也應調適生活習慣,包括糾正姿勢、鍛煉肌肉、作息有序等,主動地擁抱痛楚。抱持這種態度,便不會輕易墮入各類紓痛陷阱。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