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研究證實,童年逆境經驗,不單影響成長後的精神健康,亦增加罹患冠心病、癌症、慢性支氣管炎、中風、糖尿病的風險。
透過探索自己內心,確認自己需要及價值,有助重拾勇氣及盼望前行,活出自愛自主人生,並能於親密關係及親子關係中建立正面、和諧、關愛的相處。
張先生單身,經營一家資訊科技公司,旗下有20多名員工。然而,他在人際關係方面一直遇到問題,他易怒且不容易信任別人,甚至對伴侶關係抱持懷疑態度,這或許源於他童年的負面經歷。
睹父母打鬥 曾遭刀傷入院
他年幼時,父母離開他前往香港,留下他和嫲嫲在內地生活,他感到非常孤獨和寂寞,經驗到被拋棄的強烈情感,渴望與父母團聚。直至8歲,他移居香港與父母重聚。然而,新的文化和教育制度對他來說是極具挑戰,他總是無法適應新學習環境,感受不到師長的接納及關懷,同學們對他排斥和孤立,讓他感到極度孤單和無助。
此外,他經常目睹父母因金錢問題而吵架,這些場景非常糟糕,最終也導致了他們離婚。家庭暴力對他來說不是陌生事,他經常目睹父母打鬥,讓他感到恐懼、反感和不安。母親也因而出現了精神問題,常常在他面前發脾氣;他盡力逃避母親的指罵、責打,但未能成功,往往導致自己受傷。
10歲那年,母親因情緒失控,竟然用刀傷害他,令他手部嚴重受傷,住院治療逾3個月。經歷了這一次意外,他深刻地體會到了無助、絕望和焦慮,不知道這種生活還要持續多久,也無法預測何時能夠擺脫這些困境。這些童年經歷無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和心靈陰影,對他的情緒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接受輔導 重新面對創傷
面對童年的傷害,張先生接受和諧之家的輔導服務,接觸自己兒時經驗,觸摸受傷的自己。輔導過程中,他的受傷經歷被重新敘述,被關切聆聽,被看見,被明白。他接納那個受傷的自己,體會過去的事已經發生,確實無法改變。但張先生成長後,當他在安全空間中回顧這些片段,重新檢視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另一角度去「看待過去」。受傷被看見,療癒便開始。
1998年,美國的文斯.費利帝(Vincent Felitti)及其團隊發表一項重要研究,超過1.7萬人參與,探討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例如虐待和家庭功能失效等,與成長後身心健康之間的聯繫。
逆境經驗愈多愈高危
研究將童年逆境經歷分為10個類別,包括精神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生理和情感忽視、目睹家庭暴力、家庭功能失調(如父母離異、家庭成員濫用藥物、家庭成員有精神疾病或自殺傾向、家庭成員被監禁)等。研究結果顯示,一個人在童年經歷的逆境經驗愈多,長大後出現身體及精神問題的風險就愈高。
根據研究結果,如果一個人經歷過4種以上童年逆境經驗,罹患冠心病、癌症、慢性支氣管炎、中風、糖尿病、濫藥、吸煙和嚴重肥胖等健康問題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在精神健康方面,相對於沒有童年逆境經驗的人,經歷逆境經驗的人企圖自殺的機率高出12倍,患抑鬱症的機率則高出4倍。
這項研究結果提醒我們,童年時期的經歷對成人健康和心理狀態有持久的影響;必須重視並關注經歷過逆境的人,提供相應支持和幫助,以減少其長期健康問題和心理困擾的風險。
相反,童年正向經驗是重要的資源,能夠降低並轉化童年逆境所帶來的傷害。它包含了7個關鍵元素,這些元素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7個元素包括:
.讓兒童感到能夠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遇到困難時感受到有家人陪伴
.在家中感受到被保護並具有安全感
.至少有2名誠懇真摯的成年人作為父母後盾
.樂於參與社區、文化和宗教等各種活動
.在學校生活中獲得歸屬感
.感受到朋友的支持
童年正向經驗提供了積極資源,幫助兒童在逆境中適應有毒壓力,減輕對身心健康的影響。這些元素的存在可以促進依附關係的建立,讓兒童有更好的應對能力,並培養出堅強、積極的心態,以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文:陳沛恩(和諧之家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主任)、陳季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