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星寄語:有容乃大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02日

【明報專訊】早前我參加了一個國際學術會議,由於是疫後首次復辦,沒料到與會人數竟迅速回升至接近3萬人!講座和研討會的內容非常豐富,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日程也排得密密麻麻,令人眼花撩亂。看着日程表,忍不住曾有一刻嘀咕:「其實這樣包羅萬有的安排,是否最合適?下次應否參加一些課題較集中的會議?」

貪多務得是人之常情,但其實愈多不一定愈好。學習時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就比不上細意咀嚼、融會貫通來得持久。

參加這次學術會議的經驗,也教我想起吃自助餐的體會。琳瑯滿目、色香味全的美食,自然令人垂涎三尺。可是人的食量有限,每道菜只能淺嘗即止,甚至還沒吃到一半,已經飽了。而且我們總有一些特別喜愛的食物,往往吃了又吃,欲罷不能。這麼一來,就更沒可能嘗遍所有美食了。然而想深一層,這也許正是自助餐引人入勝之處——因為無法一次嘗遍所有佳餚,所以大家才會樂此不疲,希望每次享用自助餐時,都可以嘗試一些新的菜式,發掘新的驚喜。自助餐薈萃世界各地的美食,既展示人類飲食文化的繽紛多元,也為我們創造品嘗新菜式的好機會。若是沒嘗過,又怎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呢?

多元共融學習 培養同理心

其實學習和工作也是一樣。我們跟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和同事互相交流,既可擴闊見聞,也可啟發我們採用嶄新的角度思考和處事,提升成效。同時,外地的學生和同事也可學習我們的社會文化和處事方式,有助他們適應香港的生活。如果一味認為自己比別人優勝,或者覺得外地人不懂本地文化和習慣,其建議或意見沒有參考價值,那就是故步自封,絕不可取。相反,如果只會聽從人家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無異於邯鄲學步,終究令自己原有的根基也失去了。因此要營造多元共融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必須秉持互相尊重、開放和包容的態度,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盲從附和。如何做到「有容乃大」而不失根本,可謂知易行難,我們每天仍在實踐中探索和檢討。

醫學是以人為本的專業,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以往千篇一律的治療和護理模式,愈來愈顯得不合時宜。我們應細心了解每個病人的獨特需要,然後對症下藥。而營造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和體驗,有助培養學生的同理心、溝通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態度。為此,港大醫學院不僅適時更新課程內容、引入嶄新的學習模式和體驗,亦有取錄少數非本地學生。在2023/24新學年,我們取錄了更多來自內地、澳門、台灣、韓國、菲律賓、緬甸和秘魯的學生,讓學生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學習,為他們日後從事以人為本的醫護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家庭醫生睇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