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病人等醫生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16日

【明報專訊】今年1月4日《英文虎報》港聞版頭條,赫然是「醫院等候時間飈升至18小時」(Hospital waits spike to 18 hours)。內容報道新年過後,公立醫院急症室病人數目大增,病人要苦候大半天才得見醫生。新年假期後第一個工作天,該報記者走訪了4間公立醫院急症室,病人輪候時間的官方紀錄是超過8小時,但記者就地訪問病人,不少都說他們輪候時間遠不止此數,最長的更等了超過18小時。

急症室排長龍,當局解釋一如以往都是和「濫用急症室」、「新年私家醫生放假」、「流感高峰期」等有關,這些應是事實,要應付這問題需要在制度及市民教育方面着手,可能要動「大手術」,不易解決。但平時到醫院或門診見醫生,即使一早預約了時間,醫生準時出現的卻少之又少。病人等醫生,已成了慣例兼「合理期望」,這對病人是否公平?

許多年前我和一班舊同學吃午飯,那是一個周日,我們大多是「打工仔」,都告了半天假,其中一個是私人執業醫生,他午飯時間是下午1時至3時,剛好來得及參加飯局。我們一班老同學,許久不見,自然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午飯後意猶未盡,移師到一個私人會所繼續談天,轉眼已到了下午3時,但我那私醫同學仍滔滔不絕,沒有離開之意,將近4時他才不慌不忙地致電他診所的護士,請她們告訴候診病人,醫生正為病人動緊急手術,要6時後才能回診所應診。跟着他還很自豪地對我們說,他的病人對他忠心耿耿,等多久也會等。

預約超額病人 入院「待命」

我一邊驚歎同學病人的耐性,一邊撫心自問,其實我們常常要病人苦候,做法和同學也不遑多讓。明明早上「巡房」到10時多,卻預約病人9時到專科門診等候;明知一個工作天只夠時間為5名病人動手術,卻要6名,甚至7名8名病人早一晚入院「待命」(stand by),那些「待命」病人苦候多時才被告知手術取消,神經無辜繃緊了10多小時,時間當然也白花了。病人到醫院看病,好像也習慣了等待:除了入院見醫生要等外,作各種檢查要等、取藥要等、轉院作種種安排要等、出院要等;有時早上醫生巡房時說可以出院,但等到下午甚至黃昏還出不了,最後可以出院到出納處結帳還是要等。總之林林總總的等待,做病人沒耐性可不行。

病人時間同樣寶貴

以前看過一篇在英國做的有關病人對醫療服務要求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除了醫術醫德、尊重病人私隱等必須條件外,病人也殷切期望醫護能明白他們的時間和醫護人員的同樣寶貴。尊重「病人的時間」,了解到「一寸光陰一寸金」並非達官貴人或個別特權人士的專利,是他們心目中醫療服務須優先處理的項目之一。

多年前曾在台灣一所腫瘤醫院交流,這醫院的病人來自全省,醫院刻意梳理工序流程,節省等待時間,好使病人的應診、檢查、化驗,甚至初步治療能在一天內完成,不用住院。事隔多年,希望這醫院能一直維持這樣高的服務水平。

現在我們常說醫療服務應「病人為本」。以往是「醫護為本」、「制度為本」,都是為了方便醫護人員和醫療機構的制度,看來已過時了。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相關字詞﹕急症室 輪候時間 霍泰輝 兒言自得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