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言自得:我們是不會長大的

文章日期:2023年10月30日

【明報專訊】中東戰火瀰漫,加沙地區不斷受到猛烈轟炸,害苦了許多無辜百姓,不少兒童不但失去父母至親,也給無情炮火毁去性命。在電視上看見記者訪問一名家園被炸,失去家人的小童,問他長大後有什麼打算;小童年紀看來只有11、12歲,他凝視着鏡頭好一陣子,然後徐徐地說,我們這裏的孩子是沒有機會長大的。他說時眼裏沒有淚水,面容沒有悲傷,只有令人吃驚的冷漠,可以想像,冷漠外表的心內,蘊藏着隨時爆發的熊熊怒火。聽他那說得平靜,但充滿絕望的答案,不禁鼻酸之餘,亦感到心頭涼意冒升:殺戮令孩子對將來失去希望,同時製造仇恨,絕望加上仇恨,復仇是唯一的路向,此後冤冤相報,何時方了?

在香港長大的孩子,比起加沙以及世界上許多地方,可算幸福多了,至少沒有經歷戰火,毋須害怕因戰亂朝不保夕,流離失所,也不用擔心將來要當兵給送上戰場;更不會因為戰亂以致斷水絕糧,成為餓殍。可是即使如此,仍然有一小部分孩童,活在死亡陰影之中,那就是那些不幸患了不治之症,死亡只在旦夕之間的小病人。

遺傳肌肉萎縮 難逃早逝命運

那些「不會長大」的病人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對患了杜興氏肌肉萎縮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簡稱 DMD)的兄弟。DMD是由不正常X染色體遺傳的神經肌肉病,大多是傳子不傳女。病童開始時是下肢肌肉萎縮,行動不便,後期負責呼吸的肌肉和心臟肌肉也受影響,以致呼吸和心臟衰竭,終於年少早夭。DMD當年是不治之症,病人最多只能活到10多歲。現在仍然無法根治,只是各樣支援治療比以往先進,醫生也會試用類固醇減慢病情惡化,病人可活至三四十歲,但仍逃不了早逝的命運。

我的病人本來有3兄弟,全都患了DMD。父母為口奔馳,年邁祖母便肩負起照顧他們的重責。大哥病情最嚴重,數年前已離世。兩名弟弟都不良於行,終日臥牀以致四肢關節攣縮及脊柱彎曲。他們每兩個月都來我的門診覆診,不過不是一起來,而是由祖母背着輪流來就診。每次來時我都會跟老人家和小兄弟談上一會。最初小朋友還未明白自己的病情有多嚴重,只是憧憬着將來復元後可以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和他們一樣過正常生活。到後來年事漸長,他們開始了解到「我們是不會長大」的殘酷事實,有時更會問我有關生死的重問題。他們的病情愈來愈惡化,呼吸肌肉萎縮以及長期臥牀,導致肺炎的次數也愈來愈頻密,終於兩兄弟相繼離世。

當了多年醫生,見慣病人病情起落,生死倏忽之間。雖未至於麻木不仁,但對病人離世,情感波動總比一般人少,但遇到年幼病人夭逝,尤其是那些相處多時的慢性病長期患者,始終難抑悲痛之情。我那兩名DMD病人,自小受病痛折磨,家人,尤其是已屆風燭之年的祖母,為了照顧他們也犧牲不少。他們肉體所受的苦楚,不足為外人道,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心中沒有仇恨,只有家人的愛。據他們祖母說,他們所住屋邨的鄰居,對他們也是憐愛有加。他們在愛的環境下度過短短的一生,比加沙那些「不會長大」的孩子,幸福多了。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