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41):春風化雨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06日

【明報專訊】上月我出席了香港急症科醫學院的專科醫生畢業典禮。多年來急症室是本港的「重災區」,病人經常要在這個地方苦候大半天或以上,疫情期間急症室的情况更是慘不忍睹。對於很多醫護人員來說,急症專科並不吸引。工作壓力大,病人又經常埋怨輪候時間太長,令不少急症醫護感到吃力不討好,所以我希望透過出席這個畢業典禮,表達我對這批生力軍的支持及欣賞。

當晚有一名年輕醫生及她的家人高興地走到我面前說:「陳院長,當年大學畢業典禮已是5年前了,我們還一起拍照呢!」她接着說:「我還有兩年便成為專科醫生了!」我不禁問這名年輕醫生:「在急症室工作辛苦嗎?」她微笑着回答:「還可以!這是我的志向,是一份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她的家人還抱着感恩的心,連番感謝中大醫學院對女兒多年來的栽培。

不能量化成果 比硬指標更可貴

還記得上個月,一隊由醫委會委派的外國醫學教育專家赴港,評審本地兩所醫學院的教育質素,並對如何衡量教育成果作出多項指引。一些硬件配套、統計數據、人工智慧等,都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重點發展項目。相反地,「以身作則」、「生命影響生命」、「發掘每個年輕人不同的潛能」等卻被視為難以量度的質素。這些專家的見解讓我獲益良多,原來當專家需要有專家的術語及其獨到見解,令我「恍然大悟」,方才發現自己還是缺乏了當教育專家的DNA。

魯迅先生認為教育應該「適如其分,發展各各的個性」,「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兩句話充分反映他對教育年輕人的熱情。過往30年從事醫學教育的經驗,告訴我什麼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有時候不能量化的成果比可以量度的硬指標,更難能可貴。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