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鄧婆婆是一名退休漁民,數年前因股骨骨折後行動不便,入住南區一間老人院舍。約兩年前,婆婆左臉鼻旁長了一顆小黑痣,她常跟別人講笑,稱自己長了一顆美人痣,但最近黑痣久不久會有一點破皮及滲血,經診斷後,證實是基底細胞癌的皮膚病變,需要手術治療。
基底細胞癌 最常見皮膚癌
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眾多形態的其中一種,「名氣」或許沒有黑色素瘤或鱗狀細胞癌那麼響亮,但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七至八成。而其發病年齡大多是50歲或以上。
基底細胞癌的主要病因是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特別是受到紫外線影響,所以經常出現在陽光照射部位如臉部、頭皮,其生長速度緩慢及極少會轉移,但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深層,損害附近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早期基底細胞癌,看起來通常是表皮周圍光亮突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但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很多時會呈啡黑色,所以經常被誤認為一顆良性痣,但如果該痣有經常破皮及滲血的情况,便要特別多加注意。
醫生一般可以通過檢查皮膚病變外觀來診斷,之後會透過皮膚活檢以作確診。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冷凍療法、放射線治療和局部化學治療等。而預防措施最主要是減少紫外線暴露、使用防曬霜、注意皮膚健康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陳天慈(東華三院長者醫療外展服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