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欄上兩期和大家討論醫療人手短缺,着眼點放在醫生和護士身上。事實上,醫療團隊裏,醫護固然重要,但其他眾多成員,對病人的治療和康復,亦起着重大作用。但基於種種原因,不但醫護鬧人手荒,其他醫療人員,全球也供不應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3年全球醫療人員空缺有700萬個,到了2030年,空缺數字會不止翻一番,上升到1800萬,其中大部分屬於醫護之外的醫療人員。
這些醫療人員,其中被稱為「專職醫療人員」(allied health professionals)的,都是通過長期培訓的專業人士,包括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放射師、醫務化驗師、牙齒衛生員、聽力學家、足病診療師、營養師、視覺矯正師、義肢矯形師、言語治療師等。
專職醫療人員全球鬧人手荒,香港當然不能獨善其身,其中似乎以物理治療師(physiotherapist)和放射師(radiographer)尤甚。他們人手不足,着實影響病人療程及康復進度,但多年來這問題總解決不了。
顧名思義,物理治療師是負責物理治療的專職人員。物理「治療」,就像吃藥打針一樣,病人要按時服用,服足一個療程,不能間斷;物理治療也是「勤有功」,更不可一曝十寒。例如肺部有痰涎積聚的病人,需要物理治療師定時替他「拍痰」,清除痰涎;患腦性麻痹(cerebral palsy)以致肢體痙攣的病人,需要治療師定時為他「拉筋」,否則病情勢必惡化。長期以來,物理治療師人手不夠,於是醫院裏本來需要一天多次治療的病人,可能每天只有一次機會,周末和假期更要暫停。
記得當年有一名早產小病人,患上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症(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及支氣管擴張(bronchiectasis) ,肺部經常積聚濃痰以至呼吸困難,需要每天「拍痰」數次,清除痰涎。病房的物理治療師很盡責,但人手太緊絀,病人又多,他實在無法應付。身為主診醫生的我,唯有越俎代庖,在晚上或深宵為小病人「拍痰」。由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我的技術當然不及專業治療師,療效肯定大大不如,也增加了治療導致的不舒適程度,但為解燃眉之急,這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病人最終還是併發嚴重肺炎不治。
30多年前短缺問題 今天還未解決
放射師,又可分為診斷放射師(diagnostic radiographer)和放射治療師(radiotherapist)。前者負責X光掃描、核磁共震,以及其他診斷影像的操作;後者則負責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對象主要是癌症病人。香港一向缺乏放射師,多年前已向海外招募。我還記得當年我們醫院的新生兒深切治療部還未改建,重症嬰兒都給放在劏房般房間裏,房間擺放了嬰兒的溫箱、呼吸機和監察儀後,便沒有多少剩餘空間。患重症的新生兒因為身體連着許多儀器,許多時都要勞煩放射師推着比人高的移動式X光機,進房為他們照X光。那時醫院從北歐招聘了一名放射師,她體型龐大,把X光機推進房間後,自己卻進不了房,過不了數月她便辭職不幹了。我說這故事,是想說明30多年前香港放射師已是人手不足,想不到這問題到今天還未解決,而且有每况愈下之勢。
醫療服務要做得好,需要整個團隊衆志成城,希望有關當局正視專職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