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244):醫病易 行醫難

文章日期:2023年12月18日

【明報專訊】執筆當日,一名婆婆帶着坐輪椅的丈夫前來求醫。伯伯患上了柏金遜症,但已有1年多沒有接受治療。他行動愈來愈緩慢,胃口持續下降,就連排便也變得困難。近幾個月伯伯食慾不振及便秘問題不斷惡化,所以婆婆為她的老伴四出訪尋醫生。

當日初次見面,伯伯神色呆滯,口角流着唾液,大拇指不斷顫動,是柏金遜症的典型例子。我心裏不禁想:「為什麼不願意接受治療呢?其實藥物可以有效紓緩這些問題。」再三追問,原來以往的治療經歷頗不愉快,婆婆覺得那些專科門診醫生總是十分忙碌,根本沒有好好地解釋治療方案。婆婆說:「我覺得他吃了藥也沒有多大分別,醫生只是一味叫我餵藥給他吃。」與其每次都要花上很大力氣帶老伴回去覆診,她索性放棄那些沒有成效的治療。

由於沒有對症下藥,伯伯的情况便愈來愈差,連帶進食、消化及排便也受影響。婆婆曾經向腸胃專科醫生求助,當醫生為伯伯做了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後,只是告訴婆婆「一切正常」,然後把伯伯轉介至醫管局的專科診所跟進便作結。

聽罷婆婆的敘述,我不禁感到唏噓。於是我重新向婆婆解釋有關柏金遜症的治療,如何透過藥物改善老伯的活動能力及腸道問題,但調節藥物需要時間及耐性。正因再度轉介給腦科的輪候日子很長,擔心會進一步延誤病情,我便致電腦科同事,徵詢他的意見,然後處方了一些治療柏金遜症的藥物,希望能夠初步改善他的病情後再作轉介。此外,我亦安排伯伯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吞嚥食物的風險。

避免不必要轉介 減專科輪候壓力

這個故事似曾相識,因為我經常接觸類似的事件。香港除了醫生人手不足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醫生每天都忙碌地處方一袋又一袋價值連城的藥物,但卻沒空解釋及聆聽,錯過了不少治癒病人的機會。流水作業式的醫療只能表面上縮短了輪候時間,但要「藥到病除」談何容易?避免不必要的轉介才有望減輕專科新症的輪候壓力,讓真正有需要的病人得到專科照顧。專科醫生不代表缺乏能力處理一般病症,假如一個病人患上3種不同器官的疾病,他是否需要3個不同專科照顧?讓醫病變回醫人吧!

行醫者亦要堅守初心,不要以忙碌為藉口,厭煩聆聽那些沒有我們這麼幸運的人;亦不應為着尋找經濟機遇或害怕失誤而過度醫療。行醫難,堅守初心、不隨波逐流更難。相由心生,但願我們不會被無情的歲月磨蝕至面目模糊。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健康 醫患矛盾 醫患關係 中大醫學院 陳家亮 吾生有杏 院長醫生周記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