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創傷 第二反應自我療癒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01日

【明報專訊】電影《年少日記》探討學童自殺議題,劇中打罵式管教、與兄弟姊妹比較、吝嗇讚賞等情節,大家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經歷過。

來自童年的創傷,未必隨時間過去而撫平,可能無形中影響長大後的人際關係,甚至將童年創傷複製在下一代身上。心理學家指,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口雖無法逆轉,但能透過自我療癒而走出創傷。

《年少日記》透過主角鄭sir追查一封學生遺書的過程,揭開自己充滿傷痕的童年,看似光鮮亮麗的一家四口,關上家門後卻是一個充滿言語暴力、肢體暴力的成長環境,使主角長大後對於建立自己的家庭失去信心。原生家庭不單影響愛情觀、家庭觀,對於一個人的性格塑造、人際關係的互動,都有一定關係。為何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此深遠?

抑鬱焦慮患者 兒時多曾受傷害

「家庭是一個人情感或經驗學習的最初場所,在這個環境下,每個人都會建立出他獨有習慣、人格和思維。」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引用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關係理論指,幼年時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關係,會塑造一個人未來與其他人的相處方式,從父母怎樣回應小朋友情感需要,形成安全或不安全的依附關係。例如當小朋友有情緒需求時,如果照顧者會安慰、鼓勵他,他覺得被愛、值得被關心;相反若父母長期對小朋友哭泣不聞不問,他慢慢會覺得自己沒有人在意、不值得被愛,無視自己的情緒需求,逃避問題。因此,一個安全依附關係可令小朋友學會怎樣去管理情緒,怎樣跟人相處、面對困難;但是一個不安全的依附關係,就會令小朋友較易形成有問題的內在運作模式。「很多心理問題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其實都只是表徵,與患者傾談到最後,發現當事人小時候受過不少傷害。」

父母長期不和 積累壓力致創傷

普遍認為暴力、虐待、貧窮、父母患有精神病等原因,都有可能在孩子心裏形成創傷。精神科專科醫生、亞洲家庭治療學院(AAFT)跨代中心項目總監譚煥芝則指,其中對孩子最大影響的是父母長期不和。她解釋,人在幼時很依靠父母,因此家庭除了提供物質外,提供安穩的環境亦很重要,讓孩子慢慢成長。「小朋友天生對家庭很忠誠,很想家庭圓滿,父母關係良好,所以他們對於父母的關係很敏感,非常留意父母的情緒;尤其是媽媽,因為通常孩子出生之後,都會與媽媽保持很親密的關係。」因此,一個充滿爭拗、一直不處理問題、父母長期不和的家庭氣氛,令人感到窒息,長期積累的壓力或對父母分離的憂慮,同樣會形成創傷。

常被比較 「輸」「贏」都有負面影響

《年少日記》呈現的管教方式引起觀眾共鳴,甚至有人不敢入場,擔心勾起童年創傷。華人家庭的管教方式,除了體罰,還經常透過比較來「鼓勵」小朋友發憤。梁重皿指,常被比較的小朋友,不單「輸」的一方長大後自信心較低,「贏」的那人都可能有負面影響,覺得一定要比別人好,認為只有自己比他人優勝才會被愛,「他可能是high achiever,要不停往上爬,甚至爬到自己overload,純粹很需要他人的認同」。

遇好師長同輩 可走出童年陰影

雖然原生家庭對初期人格建立有很大影響,但不代表這個影響會持續一生,「一個人的成長路上,除了家庭,還會有學校、職場、朋友等新的人際關係,這些後天因素都有影響」。假設遇到好的依附關係,如身邊有好的師長、同輩,或透過心理輔導,都可走出童年陰影。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