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男言之隱 尋找求救蛛絲馬迹

文章日期:2024年01月15日

【明報專訊】韓國演員李善均、本港前新聞主播柳俊江,近日先後走上輕生的不歸路,令人惋惜之餘,同時喚起大眾對男士情緒健康的關注。受傳統性別定型規範,男兒有淚不輕彈,還要堅強、勇敢、成功。當情緒出現問題,很多男士傾向藏在心內,或以高風險行為逃避問題,結果谷至爆煲,甚或作出極端選擇。

據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統計,2022年男士自殺率為19.6(每10萬人口),較女性的9.7高出1倍。當發現身邊男士的言談或行為隱藏情緒困擾,如何伸出援手?

港男自殺率比女士高1倍

柳俊江生前活躍於社交平台,予人正面、積極感覺,不少人得悉其死訊後都感到愕然。香港心理衛生會總主任(服務)、註冊社工陳國溪解釋,「一個人對外展現的形象,尤其在社交媒體上,未必實際反映真實內心」,特別是公眾人物,他們或受社會期望、職業壓力影響,要隱藏真實感受,「如他們『放負』,或被批評博同情、吸引人關心」。即使內心飽受情緒困擾,往往難以傾訴。

近年港人精神健康響起警號,不同年齡層的男性,在學業、工作、社交、健康等各有不同壓力。其中,中年男士承受的壓力不容小覷;陳國溪解釋,他們在事業上或陷入樽頸,對自己能力或前景抱有懷疑;在家庭上可能面對子女管教、夫妻相處等問題;健康上感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有前列腺健康、三高等困擾。除此以外,生活轉變都帶來很大挑戰,比如子女升學、照顧退休父母等。「華人社會把男士塑造成一家之主,這些壓力都會落在他們身上,加上近年經濟環境不佳,未來難料,亦增加男士的負擔。」

男士求助意欲較低

由香港心理衛生會推出的賽馬會「再闖男天」計劃,去年就男士情緒健康作問卷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男性有中度或嚴重精神健康風險,逾半介乎35至54歲。有34%人有較高焦慮症風險,27%有較高抑鬱症風險。

陳國溪引述香港心理衛生會轄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求助數據指出,中心近七成求助者是女性,男性僅三成,反映男士求助意欲較低。他曾向男士們了解,對方表示社會期望男士要獨立、不能示弱,習慣有事自己解決,「有男士反映,找人幫助令自尊大受影響」;此外,社會對精神病仍有污名化狀况,「與人講自己不開心,旁人可能覺得你有精神病,令人卻步」。

面對負面情緒,男士常採用「不處理、不理會」的方法,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但這是錯誤想法。無助感、不開心只會累積,不知何時爆發」;有男士埋首在工作、興趣,藉此逃避負面情緒;或藉飲酒、賭博、濫藥等麻醉自己。陳續指,女性較擅長表達自己感受,相反男士傾向只說事實,較少分享情緒,身邊人較難捕捉到他們的情緒困擾。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小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補充,男士習慣匿藏情緒,當突然變得無耐性、脾氣暴躁,可能已經有情緒困擾。情緒病成因普遍是外在壓力,再因自身性格影響,將問題放大,思想變得負面,惡性循環演變成情緒病。通常性格內向、追求完美、自我意識太強、難忍失敗、人際關係疏離的人,較容易鑽牛角尖。而當出現輕生念頭,通常已有嚴重的抑鬱症狀。

對於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1倍,歐陽國樑指,男性選擇的自殺方式一般都較危險,例如跳樓,他們通常死意堅決或十分衝動;而女性或會選用安眠藥等搶救成功率較高的自殺方法。另外,男性拖延求醫的時間和年齡成正比,年輕人較願意求助,年齡愈大則可能自殺風險愈高。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健康 柳俊江 李善均 自殺 負面情緒 抑鬱 情緒病 情緒健康 每日明報-副刊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