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養脾胃化痰祛濕 踢走水腫虛胖

文章日期:2024年04月15日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現代都市人的「文明病」,肥胖不止影響外觀,更會帶來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嚴重可威脅生命。中醫認為超重和肥胖與體內痰濕積聚、脾胃運化欠佳,以及氣虛都有密切關係。中醫可以通過改善體質,配合飲食、作息調整,預防肥胖,並且幫助超重者積極減磅。

肥胖,就是身體脂肪過多,是一種疾病。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正常體內脂肪含量為12%至19%,女性為25%至32%,超過即屬肥胖。臨牀上要診斷肥胖症,通常會透過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量度腰圍這類比較簡單的方法評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亞太區體重指標指引,BMI 23或以上屬於過重,BMI 25或以上屬於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約35.5吋)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約31.5吋),便屬於中央肥胖。

BMI計算方法:

體重(公斤)÷ [身高(米)]²

腰圍正確量度方法:

肋骨最下緣與盆骨側邊上緣之間的中間位置量度一圈

飲食不節、少動 致痰濕蘊結

肥胖成因簡言之,是營養攝入過多,或者是能量消耗太少,導致多餘熱量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慢慢積聚。這類有形之物並非憑空想像,按中醫理解可歸納為「痰濕」。中醫典籍普遍認為「肥人多痰」、「肥人多濕」,醫家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認為「肥白人多痰濕」。

隨生活條件改善,食物充裕,不少人會因過量飲食以致營養過盛;加上現代都市人常過着養尊處優、多坐少動的生活,毋須經常從事粗重的體力勞動,皆容易令痰濕脂膏積聚體內。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嗜食肥肉或油膩食品、糖分過高食物或飲料等,都會導致痰濕蘊結,造成身體臃腫、痰多、動作不靈活、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舌苔厚膩等情况。

脾胃氣虛運化差 體重易大上落

除此之外,脾胃氣虛運化欠佳,也是致胖原因之一。清代醫籍《石室秘錄》認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由於嗜食生冷或鍛煉不足,容易形成脾胃氣虛的狀態。脾胃氣虛則運化食物和水液的能力欠佳,當正常飲食及水液不能有效運化時,容易產生痰濕一類性質黏滯滋膩、會妨礙氣血運行的病理產物。氣虛者常見表現包括氣短乏力、體力不支、肌肉鬆弛、身體浮腫、面色蒼白、語聲低微無力、小便不暢、舌體腫脹胖大等。氣虛者體重通常容易大上大落,此乃因脾胃運化差所致,容易形成水腫、虛胖。中老年人容易變胖,尤其是以腹部堆積脂肪為特徵的中央肥胖,中醫認為也與氣虛、新陳代謝減慢、脾胃運化失司有關,以致身形改變。

方藥調整體質 改善代謝、消化

要預防肥胖和增進減肥效果,除了節制飲食減少過量攝入營養、保持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外,中醫認為調整體質一環也相當重要,可以改善代謝、消化等機能。痰濕蘊結者可通過化痰、祛濕的辦法減輕身體痰濕積聚,有助促進氣血運行和改善脾胃運化,常用方藥如二陳湯、半夏、陳皮、瓜蔞等。脾胃氣虛者可通過健脾補氣,改善運化,提升體力,常用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淮山等。針對宿食停留胃腸,引起腹脹脘痞等症狀,可配合使用消食藥如山楂、麥芽、神曲等。氣滯胃腸者常見脹氣、大便不暢,噯氣或矢氣(放屁)增多,治療可配伍有行氣作用的中藥,如枳殼、厚樸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