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仁心:民以食為天,醫以患為首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活文化。作為上消化道外科醫生,我常見兩大類病人分別是進食困難者和進食過量者。進食困難者當然擔心患有上消化道癌症,但較罕見的病因——食道功能性疾病,卻是更影響生活質素。

「教授,我長期胃酸倒流,用盡方法醫都不大奏效,每天服用質子泵抑制藥仍未能控制病徵。」我仔細看面前這名30多歲女士,說話節奏有點急促,問她:「是否曾有醫生診斷你精神緊張?」「我不止精神緊張,還常常有吞嚥困難,食物卡在胸口位置,有時甚至要嘔吐出食物才能紓緩。」我心中一沉,一般胃酸倒流病人並不會吞嚥困難,然而這名女士剛接受上消化道內鏡檢查,並沒有發現胃和食道腫瘤。

消化道內鏡檢查只能診斷腸胃道明顯的病變,如癌症或潰瘍,但卻無從斷定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當吞嚥困難病徵持續,而在內鏡沒明顯發現時,必須再進一步檢查,排除食道功能性疾病如賁門失弛緩症(achalasia)。賁門失弛緩症並不是常見的食道疾病,但在300年前的文獻上已記載,Thomas Willis利用鯨魚骨和海綿來施行食道下括約肌擴張術治療。

又食又嘔 賁門失弛誤當厭食症

患者有吞嚥困難和嘔吐的主要成因,包括食道失去推動力和賁門(下括約肌)失弛,雖然賁門失弛緩症能通過食道動力測試準確診斷,但醫生的臨牀經驗和懷疑卻是斷症的關鍵。根據我過往經驗,大部分患者病發初期都被診斷成胃酸倒流,有的更被當成精神病或厭食症醫治。有賁門失弛緩症的病人因被懷疑患上厭食症,而在精神科病房住了數星期接受治療。而我曾醫治過的賁門失弛緩症病人,因每餐飯後都嘔吐,平日上班午飯時選擇坐在餐廳近門口旁,要嘔吐時立即奔跑到街道,吐完後繼續進食;更有病人和友人吃飯時無法控制突如其來的嘔吐,直噴坐在對面的友人,這個不快經驗令他永不再和朋友用餐!

其實賁門失弛緩症並非不治之症,早在100年前Ernst Heller教授已開展食道下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過去數十年間,Heller手術亦由傳統要大切口的開胸和開腹手術發展至微創手術。在西方已成標準治療方法的Heller手術,卻不是每個亞洲患者都能接受,始終亞洲人比較傳統,難以接受開刀手術治療良性疾病的概念。幸好我在日本的師父井上晴洋教授(Prof Haruhiro Inoue)14年前開展了世界首例無創經口內鏡肌肉切開術(POEM),毋須傷口便能利用內鏡把食道下括約肌切開,而中大醫學院參與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臨牀實驗,亦證明POEM比其他手術如內鏡擴張術更有效治療賁門失弛緩症。

「多謝教授。POEM手術後我已經能如常進食,每餐都沒有嘔吐,體重亦大大增加了!」我為她感到欣喜的同時,不忘用醫生語重心長的口吻道:「還是小心控制飲食為上,我不希望你因進食太多引致肥胖,成為上消化道外科的另一類病人。」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健康]

相關字詞﹕嘔吐 胃酸倒流 賁門 賁門失弛緩症 厭食症 健康 中大醫學院 趙偉仁 俠醫仁心 每日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