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有理:造血幹細胞移植 減淋巴癌復發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0日

【明報專訊】全球近年積極研究幹細胞治療(stem cell therapy),期望有助改善疾病預後,甚至治癒頑疾,可惜仍未有重大突破。幹細胞治療必須要有確實科學依據,否則可能對病者造成重大傷害。

血液科醫生使用造血幹細胞(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治療多種血病已有數十年經驗,療效及安全度早已確定。

55歲王太多年前確診高毒性彌漫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接受標靶藥物利妥昔(rituximab)加傳統化療後,效果良好。最近王太體重急降,右頸重現腫塊;正電子電腦掃描顯示全身淋巴結脹大,活檢確診淋巴癌復發,幸而骨髓未受影響。王太再度接受化療,病情迅速受控;但估計再復發機率仍高,醫生建議接受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降低復發機率。

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可用作治療淋巴癌(lymphoma)及骨髓癌(myeloma),效果理想。移植前需預先從病者周邊血液提取足夠的造血幹細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然後超低溫冷凍至零下150℃,存放備用。若要成功收集足夠的造血幹細胞,必須先提升血液造血幹細胞數量至高水平,然後利用細胞分離機收集。

骨髓有造血幹細胞,可轉化成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正常周邊血液只含微量造血幹細胞,欲提升周邊血液的造血幹細胞含量,可注射升白針(G-CSF)。打升白針前,先注射化療藥物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效果更佳。若造血幹細胞數量仍然不足,可在收集前一晚注射培來沙福(plerixafor),有助骨髓釋放更多造血幹細胞至周邊血液。骨髓幹細胞表面有CXCR4受體,骨髓基質細胞(stromal cells)則有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蛋白,兩者結合,可防止幹細胞離開骨髓;培來沙福阻止結合,令造血幹細胞可以大量流入血液,有助收集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供移植用。

副作用:口腔潰瘍、腹瀉

移植前王太必須先接受超大劑量化療,殺死體內殘餘癌細胞。化療方案包括卡莫斯汀(BCNU)、依托泊苷(etoposide)、阿糖胞苷(Ara-C)及美法崙(melphalan)4種化療藥物,完成後隔天回輸解凍後的周邊造血幹細胞。白血球及血小板數量數日內下降至極低水平,有感染及流血風險。其他副作用還包括口腔潰瘍及腹瀉等,一般需經靜脈注射營養液,以維持足夠養分。病者留在隔離病房數星期,接受特殊護理,直至骨髓功能恢復,一般需時約3至4個星期。王太接受移植後,淋巴癌復發風險顯著下降,治癒機會大增。

文:梁憲孫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