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254):夢醒時分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7日

【明報專訊】執筆當日正是美國一年一度的消化疾病周(Digestive Disease Week)。這是醫學界的國際盛事,今年來自全球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兩萬多名專家、學者和專科醫生雲集在華盛頓參加這個論壇。

過去幾天我遇上了很多來自亞洲地區的醫生,包括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大陸、台灣、新加坡、印度等。他們懷着跑到少林寺切磋學藝的心態,因為最新、最頂尖的科研成果都會在這裏首次發表。

本地醫生參與科研困難重重

看着那些充滿幹勁的年輕醫生,不禁讓我回想起30多年前跟隨沈祖堯教授首次參加這項「武林盛事」,當年還有不少來自香港各大醫院的醫生出席。30多年後的今日,除了本港教學醫院之外,公立醫院的醫生卻幾乎絕迹。香港不是要發展成為醫療創科中心嗎?我們的人才去了哪裏?

其實這個現象已經出現了10年以上。雖然本地兩所醫學院有充足的配套及經驗栽培醫科生的多元發展及科研基礎,並吸引海外醫學院向我們取經,可是香港並沒有一套長遠規劃去培訓在職醫生成為臨牀科研人才,因此埋沒不少有潛質的新一代。例如那些選擇進修博士學位(PhD)的受訓醫生不單要自費攻讀,還有他們花在實驗室的歲月並不計算入專科培訓之內。另一些有興趣參與科研的在職醫生也在制度及工作環境上面對重重困難。

「我的日常工作壓力太重,沒有能力兼顧科研!」「部門主管不鼓勵我們參與,你明白啦!」「科研並不是醫生或護士的晉升條件。」「我的部門沒有額外資源做科研!」「公立醫院主要是提供服務,科研是大學的事。」「公營機構這麼龐大,要改變人的心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每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有關方面便指出政府每年已投放大量資源鼓勵科研,因此發表了很多醫學論文,而個別項目亦取得驕人成績。可是這個亮麗的成績表絕大部分都是靠本地大學一小撮全職科研人員,要把學術理論研究轉化成為臨牀應用技術以至發展生物醫學產業,我們必須增加誘因令公營醫療系統積極參與投入這個大方向。

科研跟晉升掛鈎增推動力

香港公營醫療壓力大是眾所周知,但環顧周邊地區,哪個大城市的醫療工作是輕鬆的呢?其實安排周全的研究項目不會拖慢服務,反而促進了醫患間的溝通。

在華盛頓的大會中,我趁機會了解其他亞洲地方如何兼顧醫療工作及科研挑戰,他們的心態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發展本地科研來提升醫療質素,不能單靠採納西方國家的文獻和指引。其他地區與香港最大的政策分別,就是他們把科研跟醫院發展及個人晉升掛鈎,科研再不只是大學的事。以台灣為例,過去他們完成了多項全島醫院多中心臨牀研究,發表成果得到西方國家採納為臨牀指引。大陸每年更把全國的三甲醫院評選入「一百大」龍虎榜,以取得科研經費及成果為重點評分標準,有個別不達標的醫院院長因此要「另謀高就」。

其實香港具備發展醫療科技產業的多項優勢,我們有世界首屈一指的醫療系統,有兩所國際頂尖的醫學院多年來培訓不少出色的醫生科學家 (clinician-scientists)。我們需要的是管理制度上的改變,讓有潛質的醫護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鼓勵年輕一代繼續推動香港成為優質醫療及國際創科中心。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健康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