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醫仁心:非一般的醫學修煉(I)

文章日期:2024年06月03日

【明報專訊】現代醫學着重專科培訓,醫學生畢業後都會選擇攻讀心儀的專科,通過6至8年訓練成為專科醫生。當年我選擇外科,除了因醫學界「非內則外」(medicine or surgery)的氣氛影響外,亦受了幾位「魅力非凡」的前輩啓蒙;也因自己性格比較喜歡透過手術直接為病人根治疾病,從而獲得較大的滿足感!

在眾多領域中,我獨愛挑戰上消化道外科。這個外科專科不但要克服高風險、高難度手術;更因為食道癌和胃癌患者存活率比其他癌症低,有時也會為救活不了癌症病人而感到苦惱。

20多年前一個當值的晚上,我在夜闌人靜的手術室裏,等候急症手術期間思考:「為什麼上消化道癌症的復發率這麼高?」我在接受外科培訓時察覺,專科培訓制度已大大提升外科醫生手術的水準,從而減低術後併發症和死亡機率。但當外科手術已達到一定水準和質素後,患者預後往往取決於確診時的癌症期數。對於中晚期癌症病人而言,接受高風險手術和化療電療後,仍有相對較高的復發機率。

第一期癌症患者復發的機率較中晚期為低。以上消化道癌症為例,日本早期胃癌病者5年存活率超過九成!20年前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未來所有消化道癌症都能在早期確診、早期治療。當時香港能診斷出的早期癌症者寥寥可數,各大外科部門每年處理的早期腸胃癌病人少於5例。

自薦橫濱進修 開展早期腸胃癌研究

2000年,我有幸參加世界微創外科學會在新加坡舉行的雙年會,巧遇帶領日本在早期上消化道癌症診斷和治療上創新科研的權威——井上晴洋教授。當年井上教授開創了無創內鏡黏膜切除術 (EMR)。他在會議中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無創內鏡黏膜切除術在毋須開刀的情况下,能治癒早期胃癌和食道癌。井上教授亦是上消化道微創外科的權威,當香港還在採用開腹和開胸方法作胃部和食道切除時,他早已利用微創手段完成這些手術。他在微創手術的經驗和內鏡的創新想法,令我看到上消化道外科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於是我斗膽毛遂自薦,請求到他在橫濱的醫院進修,非常慶幸他當時一口答應,從此開展了我人生長達20年對診斷和治療早期腸胃癌的創新研究及臨牀轉化的工作!

我2003年到日本進修時,不如現在自由行那麼容易。還記得當時所有路牌、餐廳和車站都只有日文,幸好我還能從夾雜的漢字中猜猜意思。惟在醫院學習卻沒有這種「漢字」優勢,我因語言不通,沒法和病人溝通。幸好井上教授能操流利英語,而創新內鏡和微創技術都能從投影在電視上的手術畫面中理解,我可以從中領略要訣,再加上多發問,大概都能掌握技術的精髓。

3個月學習的時間十分充實,我每天從早上7時開會討論病人治療方案後,便跟隨教授和他的團隊,如何馬不停蹄地為病人照內鏡和做手術,一般工作到晚上9時。日本傳統講求尊師重道,醫生都會待教授下班後才回家。還記得有一晚井上教授和團隊在完成複雜和艱難的微創手術後,大家一起到晚上10時才能共進晚餐,當時興高采烈、妙語連珠到凌晨3時!令我驚歎的是,翌日早上7時整個團隊又再一次巡房後開會,接二連三為病者完成數十例內鏡手術。這種日復日的堅持和做事認真的專業態度,令我感受到日本人武士道的精神!

文:趙偉仁(中大醫學院院長)

(愛手術、愛教學、愛創新、愛機械人、愛畫畫。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分享對生命的百般熱愛,隔周刊出)

[健康]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