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下背痛或腰痛在臨牀上十分常見,但病因各異,有因為天氣轉變以致風濕發作,有因為反覆動作造成勞損,又或急性受傷,舊患未有妥善處理,或體弱所致。常見症狀為腰部痠痛,活動不利落。隨年齡增長,退化因素會令腰痛更容易發生。治療腰痛時要根據形成機理,選用相應的治療手段。
內服或外敷中藥、塗藥油藥酒、針刺、拔罐、艾灸、推拿按摩、手法復位等都是中醫治療腰痛的常用有效手段。但這麼多治療方式擺在患者眼前,常令他們不知所措:到底應該選用哪一種治療方法才合適。腰痛的治療方式五花八門,各有特色,也有各自的適應症。當然,在療法的選擇上,考慮到醫者的專長及經驗亦十分重要。
風寒濕邪 中藥內服外敷
風寒濕邪侵襲是腰痛的常見原因,吹風、受寒、淋雨,或天氣潮濕、「翻風落雨」等環境因素刺激身體,病邪停駐經絡,妨礙氣血運行,可導致「不通則痛」。風寒濕痹的特點是病情易隨天氣、環境改變誘發。風痹者痛處游走不定;寒痹者痛處固定,每當遇寒、久坐久臥時容易發作;濕痹者常在陰雨天時出現症狀,多呈痠痛伴隨重墜感。
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痛首選藥物治療,通過內服中藥祛風、驅寒、除濕,消除病因,通絡宣痹,常用包括獨活、秦艽、防風、威靈仙、桑枝、桂枝等有祛風濕、舒筋活絡功能的藥物。患者亦可將上述祛風濕藥煎成藥液浸洗或熱敷患處,也有紓緩痹痛的功效。
筋肌勞損 針灸拔罐推拿通筋絡
因勞損引起的腰痛,常發生在腰部下段,如第四、五節腰椎及骶椎附近,也可牽連臀部和下肢。患者多有操勞過度的病史,如反覆彎腰勞動、長期姿勢不良等,由於過度或不正當使用腰部以致筋肌勞損,症狀可反覆發作,遇勞即發。常見症狀包括腰部繃緊、牽拉痛,在活動勞作時不適加劇,休息後可稍為紓緩。檢查時可發現腰部繃緊,觸診可摸到壓痛區域,功能障礙相對不顯著。
由於勞損引致的局部腰痛,病機與內臟失調的關係一般較小,通常會採用局部治療減輕不適,促進康復。醫者可根據病灶所在,於腰部患處施針、溫灸、拔罐、推拿等,以理順筋絡、消除疲勞,常用包括腎俞、氣海俞、腰夾脊、秩邊、環跳等位於腰骶及臀部的近部穴位。如積勞日久以致經絡瘀滯不通者,可輔以艾灸或熱敷溫經通絡。拔罐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吸力促進血液循環,行氣活血。推拿手法的主要作用為直接理筋,消除肌肉繃緊痙攣,刺激軟組織血液循環,可輔以外塗藥油以增進效果,有需要時可針對關節錯位作手法復位。
急性受傷 冷敷減腫脹疼痛
急性腰傷通常有可以追溯的受傷史,如在彎腰提重物時突然閃腰、跌倒,運動時突然扭傷等;腰痛的發作一般在受傷後即時出現,除疼痛明顯外,患處或見腫脹、瘀青,患者通常都伴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以中醫理解,急性受傷多見氣血瘀滯,治療首重減輕腫脹出血,其次可從行氣活血方面出發,消腫止痛,減輕炎症,促進傷患修復。在急性腰傷的首兩三天,建議冷敷以減輕腫脹疼痛,不宜熱敷,也不宜強力推拿按摩,以免過分刺激患處。待傷患處狀况基本穩定,則可透過藥物、針灸、推拿、熱敷等改善氣血運行,幫助復健。如腰傷後持續劇痛不止,外觀有明顯畸形,出現嚴重功能障礙如無法行走,甚至在受傷後下肢麻木癱瘓、無法大小二便或失禁,則提示病情嚴重,切勿輕視,必須通過檢查或拍片釐清病因,及時對症治療。
急性腰傷如處理不妥,可留後遺症,變成舊患。故受傷後即使疼痛已經緩解,活動功能開始恢復,患者仍需注意多做功能鍛煉和伸展動作,避免吹風受寒,以作鞏固。
腎氣不足腰痠腿軟 壯腰強肌
中醫理論認為「腰為腎之府」,腎氣不足可致腰部痠軟乏力,患者易腰痠腿軟,站久了想坐,坐久了想臥,有時甚至因突然腳軟而失平衡跌倒;此外還可見精神不振、頭暈眼花、耳鳴耳聾、夜尿清長等,腎陽虛者可見腰以下冰冷不溫。這類體虛患者在調治上宜壯腰補腎,常用中藥如續斷、杜仲、巴戟天、桑寄生、雞血藤、懷牛膝等,可配合熱敷或溫灸,再加運動鍛煉如仰臥起坐、拱橋運動等強化腰部肌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曉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