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這文章時身處加拿大多倫多,這裏冬天真不好過,寒冷加上風大,即使平時風速也可以比得上香港颳颱風,在街上行走隨時有被吹倒的危險,在街上站一會說不定也會感染風寒,對老人家尤其危險。這裏有病看醫生也不容易,兩年前我們因為探親回多倫多小住,太太不慎被行人路上凸出的小鐵鈎絆倒,跌斷左手近手腕處的橈骨,猶幸沒有移位。我們沒資格享用這裏的免費醫療,唯有到那些收費的「免預約診所」(walk-in clinic)求診。X光證實了斷骨,那裏的骨科醫生說要打石膏,但一定要轉介到醫院急症室處理,那裏等候時間最少15小時!我問醫生斷骨處沒有移位,可否不打石膏,他猶疑了一會,然後囁嚅說應該可以,不過他一定要跟規程(protocol)辦事。我見他好像對自己也沒多大信心,眼見不是勢頭,回住處向香港骨科朋友發電郵求問。這裏的好處是X光片都放了上網。骨科朋友看過後確定斷骨沒有移位,在他指點下太太傷患得以妥善處理,不用打石膏,更不用苦等15小時。至於行人道上為什麼有鐵鈎凸出,原來多市馬路這樣的「地雷」多的是,篇幅所限,這裏不予贅述。
昔日行醫要變通 大教授為病人「過牀」
醫生硬要按規程辦事,不能變通,是好還是不好,值得我們深思。回想數十年前,行醫濟世,變通是硬道理。當年沒有什麼循證醫學,醫書上許多有關行醫法則只適用於西方發達地方,在香港根本太離地太不切實際。當年病人多和醫護人手不足的情况,比現今為甚,但在公立醫院排期看專科和造影檢查卻沒有如現在等得這麼久。那年代的變通,主要是為了「多、快、好、省」,以應付需求大,資源及供應極度不足的不平衡狀况。醫護的工作態度,是「多啲嚟,密啲手」。醫院沒有醫護人手對病牀(病人)比率的規定,更沒有人考慮「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醫護不眠不休超時工作是常態。我便見過手術室不夠工友為病人「過牀」,主診外科大教授不惜降貴紆尊頂替。當然,為了多快好省,醫護人員以至病房其他支援同事,不得不跑短路走捷徑,許多工序細節都沒有仔細顧及,可能影響治療效果,也容易出錯,不利病人安全。
到了今天,循證醫學大行其道,醫護施於病人的任何治療方案,處方任何藥物,都要講求證據。以前求醫最講求醫生經驗,現在則要求醫生亮出證據。專科6年培訓是structured training(有系統培訓),即是說每名學員都要通過大同小異的「樣辦」式培訓。醫治病人時有各式各樣的指引(guidelines),雖云指引只供參考,醫生應根據實際情况施針用藥,但不少醫生都視指引如緊箍咒,不敢有違。如此這般情况下,醫治病人變得標準化和制度化,變通成了離經叛道,不合時宜。
還有更明顯的轉變,是年輕人及社會對工作的看法。我們初出道時,每周工作過百小時,終年無休的日子已一去不返,現在規定工作時數,比我們當年的一半也不及,超時工作再不是理所當然。當年我們生病,只要身體挺得住都不敢放病假,現在自從SARS以後,有輕微病徵都被迫放假,不放也不成。
兩個時代,兩種心態,孰優孰劣,那是見仁見智了。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中大榮休教授,專攻新生兒,論盡奇難雜症,月旦醫護界二三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