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滿腦愁滋味 社會處方量身配對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明報專訊】小學5年級的錚錚,自入學以來總是感到挫敗、委屈與焦慮。他想交朋友,只是無法掌握表達自己的方法。媽媽看着他愈來愈沉默,滿是無助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怎樣幫他。」

「社會處方」是給青少年的一帖心靈處方,讓他們重新連結家庭、社區、大自然,從而恢復身心平衡與生活主動權。

在2023年舉辦的「賽馬會創新社工力量:綠癒心靈處方」計劃中,我們認識了錚錚這個家庭;並由社工、社區連結員、家庭醫生等組成跨專業小組,為他們量身訂做了一套「社會處方」:沒有藥物,只有大自然的療養、真誠的陪伴和重新建立的連結。

社區連結員充當橋樑

社會處方(social prescribing)源自英國,核心理念是相信每個人都擁有改善健康的潛能。透過經培訓的社區連結員(link worker)深入了解當事人情况,評估其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並連結合適的社區資源,設計出個人化、非藥物的健康支援方案。社會處方的重點在於「連結」,讓人重新建立與自己、家庭、社區、大自然之間產生聯繫,從而恢復身心的平衡與生活的主動權。

錚錚的處方活動包括水上歷奇、自然藝術創作、攀樹挑戰和家庭互動體驗等。在一次活動中,錚錚親手為媽媽煮了早餐,燦爛地笑着說:「我做到了,媽媽說好味,這是兒子牌早餐。」其實錚錚一直都是一個努力嘗試、願意為家庭付出的孩子。媽媽說,錚錚開始變得主動分享日常和感受,願意參與學校和青少年中心的活動。媽媽自己也學懂了放慢腳步,聆聽與理解。這不單是孩子的轉變,更是一個家庭重拾連結與希望的過程。

22家庭 81%青少年改善焦慮

香港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峻。香港中文大學202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接近四分之一兒童及青少年正受精神困擾。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2024年發表的調查更發現,近五成中學生對求助持保留態度,當中兩成甚至表示「不會求助」。這反映支援資源的不足,更突顯了傳統模式無法有效回應青年的真實需要。

「綠癒心靈處方」是全港首個針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社會處方先導計劃,服務對象為10至12歲、處於輕至中度焦慮的基層青少年及其家庭。透過跨專業協作,融合西醫診斷、社工支援、社區連結員及營地康樂活動,設計出貼合青少年及家庭需要的大自然處方,以及個人化健康支援計劃。

計劃已為超過600名學生做精神健康篩查,當中22個家庭接受了持續的社會處方服務。結果顯示81%青少年的焦慮症狀有明顯改善,情緒表達與家庭關係也同步提升。這不僅是一個數據,更是一個信念的驗證——精神健康的出路,不止在診所,也可以在自然、在社區、在信任之中。

這個轉變,離不開社區連結員的努力。他們不僅是健康的橋樑,更是情感的橋樑。他們從「人」出發,了解青少年的故事、尊重他們的選擇、陪伴他們找回自己的節奏。22個家庭經歷轉變,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和信心,推動這模式在全港擴展。

改變不在「變乖」 在被理解接納

我們相信,社會處方的價值不止於改善個人健康,更是為社區注入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健康,不單是個人的事,也是社區共同建構的成果。作為社會處方的倡議者與實踐者,我們致力整合基層醫療與社區服務,希望於全港多區建立社區支援網絡(linking hub),讓社會處方由理念走進日常。要讓這模式得以發展與落地,各方必須共同努力:

•跨專業協作:建立中西醫、社工及社區團體的合作機制,整合和建立資源庫,共享資源

•青年主導和參與:讓青年主導和參與社會處方設計與評估,提升其自主感與歸屬感

•政策支持:倡議政府建立穩定的轉介機制,將社會處方納入主流醫療及社會服務體系

我們的目標是共建一個有溫度、有彈性的支援網絡,讓不同背景的青少年,都能在自己的社區找到信任與支持,走出情緒困局,走向屬於自己的精神健康之路。

健康,不止是沒有疾病,而是擁有活出自己的能力與社會連結的力量。有時候,一個青少年的改變,不在於他「變乖了」,而是他終於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納。我記得錚錚在計劃結束後輕聲問我:「你會記得我嗎?」

我笑着說:「當然。你那天為媽媽煮早餐的樣子,我永遠記得。」

那一刻,我知道,他也會記得這份連結與信任。

這就是社會處方的真正意義。給社會一帖溫柔的處方,讓每個青少年在困難中不再孤單,願意尋求幫助,並相信: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明天。

文:卓志明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主任幹事)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