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齒生香:自助箍牙反致前牙開咬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9日

【明報專訊】「醫生,我副DIY牙套搞到門牙歪晒,𠵱家連嘢都咬唔到……」診症室內,28歲陳小姐摘下口罩,露出因錯誤矯齒導致前牙開咬。這樣的案例正是近年「自助式箍牙」風潮下的典型悲劇。近年興起的自助箍牙服務(DIY orthodontics),標榜「唔使見牙醫」、「自己喺屋企搞掂」,吸引不少追求便利或希望節省開支的市民。然而,這種缺乏專業監管的矯齒方式,存在不少潛在風險,更有可能對口腔健康造成永久損害。

牙齒鬆動 牙根受損 加劇咬合不正

風險一:缺專業診斷 忽略潛在問題

牙齒矯正並非單純改善牙齒排列。專業矯齒治療前,牙醫會通過臨牀檢查、X光片及牙模分析,全面評估矯齒人士牙周健康、顎骨結構及咬合關係。潛在問題如牙周病、顳下頜關節(牙骱)問題或牙根吸收等,必須先排除問題或治療,否則強行移動牙齒可能導致情况惡化。自助式箍牙跳過此關鍵步驟,僅依賴用戶自行印模或拍照,無法全面評估口腔狀况,可能導致矯正過程中牙齒鬆動,牙根受損,甚至加劇咬合不正。

風險二:錯誤施力 致牙齒永久損傷

牙齒移動需精準控制力度與方向。專業矯正器(如傳統牙箍或隱形牙套)由醫生根據個人情况制訂治療方案,確保牙齒在安全範圍內移動,並定期監控進度。若缺乏醫生專業監控,矯正過程無法根據患者個別情况調整施力,可能導致以下傷害:

•牙根吸收:過度或不當施力導致牙根縮短,嚴重可能引致牙齒脫落

•牙齒鬆動:牙周組織受損,影響牙齒穩定

•錯誤咬合:若僅排齊前牙而忽略後牙咬合,可能引發咀嚼困難及顳下頜關節疼痛

牙套材質不佳 增蛀牙風險

風險三:忽略牙周健康 引發併發症

牙齒矯正過程中,牙周組織(包括牙齦和牙槽骨)會承受持續壓力。若口腔清潔不佳或矯正施力不當,可能導致牙齦萎縮使牙根暴露,造成敏感不適,甚至影響美觀;牙周問題若未及時處理,更會加速齒槽骨流失。此外,材質不佳的DIY牙套容易導致牙菌斑積聚,增加蛀牙和牙齦發炎的風險。這些問題一旦發生,往往需要更複雜的治療方案才能修復。

風險四:效果不理想 後續治療更困難

不少DIY矯正案例因缺乏醫生監控,最終牙齒排列未達預期效果,甚至比矯齒前更差。當患者尋求專業協助時,可能因牙根或牙周已受損,令後續治療難度大增。

牙齒矯正屬專業醫療行為,必須由合資格醫生經詳細檢查後制訂個人化方案,並定期監控進度,絕非自助可取代。牙齒健康影響一生,切勿冒險嘗試缺乏專業保障的DIY箍牙。

文:林倚帆(香港大學牙醫學院矯齒學臨牀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