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體脂磅採用「生物電阻分析技術」來量度身體指標。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解釋,磅上的電極片會產生微量電流,流經身體,因脂肪是絕緣體,理論上脂肪愈多,電阻便愈大,體脂磅透過測量身體電阻,配合廠商自行研發的算式來計算體脂等指標,因此不同品牌測出的結果或有出入。
體脂磅有不同款式,康文署或健身中心的大型體脂磅,設有手柄和腳踏,電流同時流經上下肢,可較準確測量肌肉與脂肪量。家用體脂磅或手提式生物電阻分析儀,則透過電流分別經過下肢和上肢,潘梓竣指,「這類儀器只靠一部分脂肪推算全身脂肪量,但脂肪分佈人人不同,可能出現誤差」。
身體水分亦是影響體脂磅準確率的主要因素,「水可導電,但凡會影響身體水分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測量結果」,例如上磅前飲很多水、運動後出汗、小便前,或女性生理周期等。為了增加體脂磅準確度,潘梓竣建議,「每次在同一時間、近似的身體狀態下測量,最理想是起牀後、小便完上磅」。
物理治療師黃宇樂補充,上磅前應休息15至20分鐘,避免運動後直接測量;另上磅前兩小時避免進食,「食物無法導電,(上磅前進食)或被誤當脂肪,以為自己變肥」。另外,因不同品牌有不同計算公式,故每次測量都應用同一部體脂磅,數據才能互相比較;孕婦、安裝心臟起搏器的人不宜使用。
潘梓竣留意到,有市民為了衛生原因,使用公共體脂磅時會在磅上接觸點放置紙巾或紙張,但此舉會妨礙電極片和皮膚接觸,影響導電,引致結果誤差。他提醒測量時應脫襪赤腳上磅,有需要可用酒精消毒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