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好聲音要訣 愈唱愈強 音……可否不要走

文章日期:2015年10月09日

【明報專訊】「我唱得不夠動人 你別皺眉……」陳奕迅的《K歌之王》唱出你的心聲?唱歌既是娛樂,也可抒發情感,不過如果和好友唱K,自己一展歌喉時,旁人卻往往難受皺眉頭,自己也不好受。

專家說,聲帶猶如與生俱來的兩根琴弦,是身上獨有的樂器。既然大家擁有同樣的「樂器」,為何有人唱歌好聽,有人卻五音不全?聲音為何人人不同?即使沒打算做歌手,唱K時也想獲得掌聲,到底,好聲音從何而來?

今期《生活科學》增添了擴增實境技術(AR),拿出手機下載AR掃描器,讓你在手機上看到更多資訊。

《生活科學》X 擴增實境技術

閱讀報紙,現在不止閱讀文字這麼簡單!《生活科學》利用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提供額外資訊,將虛擬資訊加到附圖中。讀者只需在智能電話或平板電腦下載AR掃描器App,開啟後,對準附圖「AR SCAN睇多啲」標誌附近的圖像,就會出現更多資訊。

立即下載AR掃描器 :

Click入www.scananar.com/download或「嘟」QR code下載。Android用家可直接在 Play Store搜尋「SCANANAR」。

我們如何發聲?女性為何較男性高音?

聲音從何而來?是聲帶、喉核?什麼原因導致男女聲音大不同?

馬珮雯解畫﹕「聲音產生有三大要素,首先是能量來源(即從肺部呼出的空氣),令聲帶產生震動,最後是口腔和鼻腔等作共鳴器達到擴音效果。喉部如一個發音箱,由軟骨和肌肉組成,內有兩條由黏膜和肌肉組成的聲帶,平附在喉部左右兩邊。

當沒有發聲時,聲帶左右分開,聲帶之間的空間(聲門,Glottis)讓空氣進出肺部,使我們能夠呼吸。說話時(同時在呼氣),左右兩條聲帶內移閉合,空氣在中間經過,使聲帶震動而發出聲音。再經過舌頭、口腔肌肉、牙齒及嘴唇的配合,而變成不同的字音。

男士聲帶較女士的粗厚和闊大,說話時,男士聲帶一秒震動約90至150次,女士則大概200至240次,震動的次數代表了聲音頻率,震動次數愈多,音頻愈高,這解釋了為何女士比男士高音。」

為何有些人唱歌零舍動聽?

有專家表示,有些人歌聲動聽美妙,是因為呼吸、聲帶震動和共鳴達到和諧所致。共鳴是一種共振現象,原本細小的聲音在人體不同的共鳴腔經過共振後,產生大量泛音,這就是歌唱的共鳴,能擴大聲音和美化音色。人體共鳴腔包括口腔、鼻腔、額竇、咽腔、喉腔、胸腔等。

此外,唱歌好聽與否,也與以下因素有關。

孟皓珣解畫﹕「歌唱者的音樂感很重要,音樂感是欣賞音樂的能力,也包括對音樂的感受和情感抒發的表達能力。一些人有好聲線,亦有歌唱技巧,卻感動不到人;相反,有些人未必有好技巧,唱歌卻能感動人。電影《最愛》中,有一幕張艾嘉唱出主題曲《最愛是誰》,雖然她沒受過歌唱訓練,也沒特別的唱歌技巧,而且聲音略帶沙啞,但因唱得投入有感情,也能感動人,令人覺得動聽。」

有人天生是「走音王」?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唱歌永遠音準差、「唔啱Key」,經常走音,自己卻聽不出問題,繼續拿咪盡興的放聲高歌。這也不能怪責他們,這些人可能因為腦線路異常所致。

早前美國哈佛醫學院專家發現,五音不全或音盲的人,是由於大腦內負責處理音準的線路出問題。研究發現,腦額葉及顳葉之間的神經纖維較少,甚至兩者之間的神經纖維無法互相感應的人,難以掌握音調的能力,但日常說話沒有異樣。

除了以上原因,假如你唱歌常常走音,捉不住音準,孟皓珣認為有三個可能,包括分辨高低聲音時不清晰;聲帶肌肉協調欠佳,唱不出高低音;或唱歌時害怕沒自信。

如何改善音準?孟皓珣教路﹕「音準和節奏感可經後天訓練提升。音準的訓練,可以透過反饋信息(Feedback)了解自己所唱的是否準確。例如唱歌時錄音,然後重聽作評估及調整,此外,專注和恆久地聆聽歌曲或音樂,培養聽力的敏銳度,有助改善分辦高低音的能力。要知道,我們擁有能唱歌的『樂器』,好比擁有一座名貴鋼琴,也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和鍛煉,不然那部鋼琴只會變成一件家俬。」

為何人人聲音不同?

孟皓珣解畫﹕「肺的底部直到口唇,都是我們發聲的樂器。氣由肺的下方帶到聲帶,透過聲帶震動變成聲音,口腔如結他中間的共鳴箱,能將聲音擴大,而頭骨、面形、牙齒等形狀和大小因有不同,促成我們擁有不同的聲音。後天方面,我們從小受父母或親人影響,無意中或會模仿他們的聲線,這種說話的慣性(speech habit)也導致我們擁有現在的聲音特質。」

胖子、巨肺唱歌更有利?

孟皓珣解畫﹕「不同的高低音,要有氣才能唱出來,肺活量(vital capacity,即吸氣後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較大的人,便相對擁有較優良的唱歌『硬件』,因為唱歌比說話更需要運氣來唱出旋律。但唱歌不止要有氣,還講求音準,這要透過訓練才能精確地控制呼氣調節來做到。而肺容量(肺活量及殘氣的總和)的高低,與身高及年齡有關,但經訓練後身材矮細的人也可擁有很大的肺活量,因此,先天的身材不會影響唱歌。」

放聲高歌如何不傷聲帶?

馬珮雯解畫﹕「聲帶拍動發聲,道理如拍手,拍得多和大力,手掌會又紅又腫。說話或唱歌時過分用力和大聲,是靠呼氣的力度撞開聲帶,聲帶再大力合上,長期如此,會令聲帶受傷。假如說話或唱歌時要增強聲線,可擅用共鳴腔。口腔的功用好像擴音器,說話時嘴巴適當的張開,張大口腔,配合腹式呼吸運氣,能增強聲線的共鳴,增強聲音。相反,口腔張開幅度太小,聲音便難以投放出來。」

今期專家:

馬珮雯博士

香港大學言語及聽覺科學部聲線研究所副教授及所長

孟皓珣博士

浸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

文:李佩雯

圖:劉焌陶、李佩雯、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協力:Moto Innovation Limited (AR 技術)

編輯:屈曉彤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