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操補腎 活氣血固齒

文章日期:2020年01月27日

【明報專訊】俗語說「民以食為天」,能夠「食得好」,是一種福氣。可是,不少長者出現各種牙齒問題,尤以牙齒鬆脫最常見,不但妨礙飲食,還影響說話和外貌。

老來要有健康牙齒,除了保持口腔衛生外;中醫認為,腎虛精虧是導致老年人骨鬆齒搖之根本,通過補腎填精,可使氣血充足,齒固骨堅。

牙齒鬆脫 與腎有關

「腎臟」是中醫五臟之一,中醫認為腎臟負責藏精、主水、主納氣,與西醫所指的器官腎臟,功能有分別。基於中醫強調整體觀念,在判斷身體單一部位如牙齒病變時,除了考慮病灶局部,也會連結到全身整體考慮。在臟腑對應身體各部分,腎主骨、生髓,其華在髮,開竅於耳,而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牙齒之健康、牢固與否,與骨骼乃至五臟中的腎臟都有很大關係。

腎氣不足 骨骼變弱

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在整個生命過程當中,隨年齡增長,腎氣盛衰亦會出現變化。大致規律是在7、8歲到20、30歲左右腎氣逐漸充盈,到達盛年的巔峰,此時生殖能力最旺盛、筋骨勁強。到了接近40歲,腎氣開始由盛轉衰,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陸續退化,年齡愈大則衰退速度愈快。到60、70歲,髮墜、齒搖、筋骨懈墮普遍發生。臨牀上長者由於腎氣不足,骨骼變得脆弱,牙齒容易鬆脫,也出現腰膝痠軟無力、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夜尿清長的問題。

年老腎虛雖然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但如果衰老來得太早,如到40、50歲便已出現明顯衰退,或衰退速度太快,程度太嚴重,對日常生活構成相當大的不良影響,便需正視。

陽虛畏寒 陰虛口乾

面對腎精虧虛的失調,導致牙齒容易鬆動脫落的問題,中醫會用補腎填精的方法補益固本。腎虛具體上分腎陽虛和腎陰虛。在腎氣不足常見徵狀基礎上,由於陽虛則寒,腎陽虛者以寒性徵狀為特徵,如全身畏寒怕冷、神疲乏力、下肢浮腫、面色蒼白、氣喘痰稀、夜尿清長、舌體腫脹等,治療要溫補,常用中藥有巴戟天、續斷、杜仲、狗脊等。至於腎陰虛則以津液不足和虛熱表現為特徵,如午後潮熱、口咽乾涸、唇紅、易生痱滋、易流牙血、煩躁多夢、舌紅而乾等,治療要滋補,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蔡曉彤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

RELATED